当前位置: 主页 > 故事大全 > 历史名人

徐向前简介 徐向前小时候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年2月5日责任编辑:林小花来源:故事会
徐向前简介 徐向前小时候的故事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五台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五四运动爆发后,徐向前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志向投考黄埔军校,开始了戎马生涯。1927年,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随后漫长的革命征途中,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斗争多么复杂,道路多么曲折,他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始终坚定执着。在长期的作战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指挥经验和深厚的军事理论。他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注重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倡导军队内部发扬民主精神。建国后,他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为党和军队的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敬重和爱戴,人民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布衣元帅”。
  
  家庙里传来的读书声
  
  徐向前出生时是农历辛丑年,正是清王朝摇摇欲垮的年代。徐向前的父亲徐懋淮,是村上学问最大的秀才。他认为作为读书人,名字很重要,应该是叫起来好听、顺口、文雅并有深刻的含义。于是,父亲给这第六个出生的孩子起学名、字和号——徐象谦,字子敬。父亲当时都没想到,“象谦”这两个字的谐音,与“向前”那么近似。儿子参加革命后,根据这谐音,改成了“向前”。这一改,名字就更加有意义了。
  
  徐向前懂事时,祖辈留下的只有一个小院,当中是间破旧的房屋,一座二层的“小楼”北屋,一个代表“书香门第”的门楼,门楣上刻着三个大字“礼门也”。邻居家都称呼徐向前家“楼院徐家”。
  
  1911年春天,10岁的徐向前入了私塾。他梦想了三年多的学生生活终于开始了。这所私塾设在徐姓家庙里。村上姓徐的是大户,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徐门子弟,教书的老师也姓徐。但不久,教书的老师跑到外村教书了,取而代之的是徐向前的父亲。使徐向前高兴的是,他们的父亲再不去教外村的学生了,担心的是,他从此就多了个比老师还严厉的老师。
  
  家庙里的私塾,三间土房,左右支着两个炕,炕上既是课桌,又是坐位。十几个穷孩子,挤在炕上读书写字。
  
  读书学习是孩童认识世界的开端。10岁的徐向前,沿着这个阶梯,一步步往上登。私塾开篇读的是《百家姓》、《三字经》,只能学着背书歌,什么大事都不懂。清朝皇帝被推翻,他不懂,辛亥革命爆发,他不知道,孙中山做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他更不了解,他和许多女孩子一样,头上还留着条小辫子。
  
  前几年,父亲外出不在家,孩子们心里空空荡荡,好像比别人少了什么。可是,自从父亲做了私塾里的老师后,每晚都要回家,孩子们又不自在了。不读书的女孩家,偎在母亲身旁学针线活;徐向前和哥哥受谦,却有背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大字。
  
  哥哥受谦从小聪明会来事,小嘴甜甜的,很讨父母喜欢,读书上心,更让父亲高兴。徐向前嘴不如哥哥巧,开始入私塾读的书,多是父亲在家教读过的,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什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徐向前从5岁就会背,如今10岁多了,还是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徐向前刚学话就说它,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支儿歌,如今10岁多了,父亲、老师还让背诵它。
  
  一天晚上,徐向前对父亲说:“爹,俺老是背那些书,早背熟烂了!”父亲一笑说:“这就叫‘学而时习之’,学了要温故,怎么不好!我不是给你说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
  
  严厉的慈父,责备徐向前读书不刻苦,给他讲“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讲“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学。他还讲自己为什么没中“举人”,就是读书不上心。父亲一生中最大的委屈,是没中举人。他给儿子讲过不少类似童话又非童话的故事。
  
  父亲讲的故事之一是头悬梁锥刺股:
  
  说是从前有个读书人,读书时,怕瞌睡,他开始放一盆冷水在身旁,读书读到累得头昏眼花了,就沾冷水往头上拍拍。
  
  这办法慢慢不灵了,读着读着还是打盹儿,他就把自己的辫子用一条绳带吊在房梁上,这样一打瞌睡,头一低,头上小辫就像有人从高空一拉,他就被惊醒。可是,他日夜苦读,还是困啊!于是,他又找来一把锥子,放在身边,实在困极了睁不开眼,就摸过锥子,在自己大腿上猛扎一下。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他终于金榜题名,考中举人,又考中状元……
  
  父亲讲的故事之二是凿壁偷光:
  
  说是从前有个读书人,家中贫寒,晚上连灯都点不起。他很想夜读,捉来一些萤火虫,白天放在南瓜花里养着,晚上一只只放出来,让它们在书上爬着照亮,借它的光看书。但小小萤火虫不但光亮太弱,也不听使唤。读书人一天晚上忽然发现,屋子墙壁破了个洞,从墙洞里漏出一丝亮光,原来是邻居那边的灯光,透过墙上的小洞射了过来。读书人心喜,轻轻把墙洞挖大,邻家的灯光射过来更亮了。他就借着那一丝的亮光,偷偷苦读诗书……
  
  父亲还讲过好多、好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徐向前心田里,深深埋下刻苦学习的种子。
  剪掉辫子的“小和尚”
  
  “听说,官家要办‘洋学堂’了……”
  
  “嘿,那‘洋学’上不得,孩子进去还不学野了?太原那边净是‘洋学’,学生都不兴留辫子哩……”
  
  “嘿嘿,说是女人都要放脚,变大脚呀……”
  
  懵懵懂懂的徐向前把听到的闲言碎语回家说给母亲。母亲只当笑料,说女人要是不缠脚嫁给谁呀!晚上父亲回家,徐向前把听到的话学给父亲听,父亲听着,只当没听见似的,嗯嗯几声过去了。其实,乡下人常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父亲天天出门,这样的话当然听了不少,只是父亲不愿意把这些事情讲给徐向前听,因为父亲知道这些事情对小小年纪的徐向前来说,似乎太深奥了。
  
  只是徐向前常常眼见自己两个姐妹常常哭哭啼啼,不愿意缠脚。徐向前也认为缠脚不好,他曾经在内蒙古草原上,曾看见放牧的女子赤着双大脚丫跑路、骑马,他觉得大脚比小脚能干。可是女人为什么一定要缠足呢?徐向前内心始终有个疑惑。
  
  “剪辫子”事件愈演愈烈。一天,徐向前去赶庙会。庙会上真热闹,买的卖的,人山人海。突然人群“炸”了,人们四处奔跑。卖菜的扔了菜筐,卖吃喝的小摊翻了案子,打碎了锅碗。男人们捂着脑袋上的辫子,拼命逃跑。人群中大叫着:
  
  “快跑啊,剪辫子队来了!”
  
  “剪辫子队来了!”
  
  穿着黑军服的官兵,个个像凶煞神,拿着剪刀,在人群里追赶头上有辫子的男人。剪辫子的官兵,抓住一个男人,咔嚓一剪刀,把粗黑的辫子剪掉。一个留辫子的男人,看见剪辫子的兵追来,双手捂着脑袋哭叫。剪辫子的官兵咔嚓一剪刀,把那人辫子剪掉,连他的指头都被剪破,血顺着头流到脖子上,流满全身。
  
  徐向前从庙会上跑回家,把看到的事情说给妈妈听。妈妈只是奇怪,也说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他讲给小朋友听,小朋友一个个瞪起小眼睛,以为他在说谎,有的小孩啧啧嘴,摸着自己头上的小辫,心里怕极了。晚上教书的父亲从外村回来,他从父亲口里听说,改换了朝代,皇帝被推翻了。
  
  农民心目中的皇帝是“真龙天子”,孩子心中的皇帝是个“神”。徐向前不管皇帝的事,他问父亲:
  
  “为啥要剪辫子?”
  
  “民国不兴辫子了。”
  
  “什么是民国?”
  
  “民国嘛,就是……”究竟是什么?识文断字的父亲也讲不大清楚。
  
  徐向前天真地认为:民国就是不兴男人留辫子。他哪里知道,腐败的清朝皇帝,那时已被从北京金銮殿上赶下了台,一场推翻封建制度的大革命开始了。这之后,每当父辈们一块谈论这类事情,他便挤到人堆里听听热闹。听多了,他渐渐懂了:世道真变了。
  
  会怎么变,孩子们不去管,大人们说说就过去了。徐向前还是和从前一样;读私塾、写大字,放学回家,背着筐头去挖野菜。爸爸还是和从前一样当教书匠;妈妈也还是那样,操持家务事、吃斋、念佛、打坐。村上唯一的变化就是,男人剪去了辫子。男孩子头上的小辫,有的变成了一个“黑头盖”,有的变成“和尚头”。像姐姐一样的长辫子,徐向前没了。开始变成“小和尚头”,他还不习惯,几天过去,摸摸剃光的小脑袋,倒觉得比长着小辫舒服呢。这也许可以说,是他人生路上的“第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