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帝王之家,如果儿子被立为皇储,当母亲的一定喜不自胜,因为从此可母凭子贵,尽享富贵荣华。然而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皇室里,后妃们却害怕生下皇子,因为按照祖宗的规定,一旦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她将走上死路……
子贵母死,残酷无奈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入主中原之前,鲜卑族首领继承人的册立和即位往往有赖于母亲一族势力的强大。登上皇位的并不仅仅是皇储本人,而是有强大的母族做支撑。这种“母强子立”的体制一直持续到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继位。道武帝即位后,积极扩张领土,并于386年建立北魏,三年后又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并称帝。颇有远见的道武帝意识到,先前的部落体制已经不再适用,北魏需要建立超越一切的专制君权。而在原来的“母强子立”的体制下,母权对皇权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此,道武帝痛下决心,创立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即一旦某位皇子被立为储君,储君的母亲就要被赐死。
制度刚一设立,道武帝就赐死了太子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年少的太子伤心得号啕大哭。道武帝却对他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妇人以后干预政权,让外戚势力作乱。你要把这种方法继承下去。”旁边的大臣也连忙附和道:“是啊,古代圣明的君主也是这么做的。”
大臣指的是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一事。汉武帝晚年想册立钩弋夫人所生的皇子刘弗陵为继承人,又担心自己死后皇帝年幼,太后容易把持朝政祸乱朝廷。于是,为了皇权的稳固,汉武帝狠心赐死了年轻貌美的钩弋夫人,以绝后患。
就这样,已有“先例”的“子贵母死”制度作为北魏的祖制传了下来,历代帝王都必须遵守这项制度。这可苦了生下皇子的后妃们。儿子被立为皇储本是好事,可这也意味着宣布了她们的死期。
尼姑出身的胡太后
胡太后年少时曾入佛寺做尼姑。她在佛寺钻研佛法,通晓很多佛经义理。她的姑姑也是尼姑,经常出入皇宫。北魏宣武帝即位初年,姑姑引荐她入宫宣讲佛法。容貌秀丽、口齿伶俐的小尼姑,很快就打动了宣武帝。于是,宣武帝下诏封她为世妇,留在宫里。她又不把“子贵母死”的制度放在眼里,拼死为宣武帝生下一名皇子。宣武帝将她生的皇子立为皇储,并为她废除了“子贵母死”的残酷制度。儿子即位后,胡太后耗巨资开凿石窟,兴建佛寺,生活奢靡,荒淫无度。她的胡作非为直接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一立一废,两场悲剧
然而,这种极端的制度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小皇帝的生母被赐死,就需要有其他女性来照顾他。于是,北魏出现了奇特的三位皇太后并存的局面。一位是皇帝的生母,皇帝即位后要追封被赐死的母亲为皇太后;另一位是皇帝的养母,由于对皇帝有养育之恩,她们也会被封为皇太后;第三位更神奇,按照北魏拓跋氏的古制,皇帝的妃子需要亲手铸造一个金人,只有铸造成功的才有资格被立为皇后。于是,在前朝铸造金人成功而被选为皇后的人(非皇帝生母)到了后一朝,便理所当然被尊为皇太后了。
在这种制度下,后两位皇太后依然拥有左右皇权的能力,因此,“子贵母死”制度的效力大大减弱。又因为这项制度对于每位皇帝来说,都是一场童年的噩梦,所以北魏很多皇帝都想废掉它。着名的孝文帝就曾因不忍杀死自己的爱妃林氏,而向祖母冯太后苦苦求情,却没有得到应允。
直到北魏的第八任皇帝宣武帝元恪在位时,因为笃信佛教,不忍心杀生,断然宣布废除这项制度。但仁慈的宣武帝没有想到,自己的好心换来的却是王朝的衰落和灭亡。
宣武帝不忍心杀死太子的母亲胡充华。宣武帝死后,即位的孝明帝只有六岁,未谙世事。胡太后临朝听政,独揽大权。她不仅在国内大兴土木,建造佛寺,开凿石窟,而且极其喜欢饮宴游乐,在朝廷里掀起攀比富贵的奢靡之风。与此同时,她还重用佞臣,豢养情夫,把朝廷内搞得乌烟瘴气。
孝明帝逐渐长大成人,觉得胡太后的所作所为必将导致王朝覆灭,于是想方设法夺回权力。但胡太后势力深厚,亲信遍布朝野内外,孝明帝根本不是她的对手。争到后来,胡太后竟然联合亲信毒死孝明帝,消息传出,天下哗然。大都督尔朱荣趁机兴兵作乱,攻入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将胡太后和她刚扶立的三岁小皇帝溺死在黄河里,又杀死两千余名大臣。这就是着名的“河阴之变”。事变发生后不久,历经一百七十余年的北魏王朝终于气数已尽,分裂成东魏和西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