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记得这是小学课本里写的名句,然而,多少年之后,当别人问起三皇五帝到究竟是谁时,却很茫然。
一、三皇到底是谁
三皇这总的名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三皇的分名最早见于《史记·始皇本纪》中的李斯奏议,李斯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而《春秋纬·命历序》则以为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用人皇夺泰皇之位。到了宋代,罗苹注《路史》引孔衍《春秋后语》力图调解这个矛盾,认为泰皇即人皇。
就算这样调解了三皇的矛盾,但意见仍然不够统一。仅汉代学者之间至少有四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意见认为三皇为伏羲、女娲和神农;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是伏羲、神农和燧人;第三种认为是伏羲、神农和祝融;最后一种意见是伏羲、神农和共工。
在这四种意见中,伏羲、神龙为各家共有。将女娲列入三皇,大概是因这位女英雄不仅 “敢补苍天”、“立四极”,而且“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创造了人类;燧人钻木取火,使人们能够吃到唯美的熟食,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进化,列为三皇,理所当然;祝融即重黎,《山海经》说他“绝地通天”,分人神之界,自然可为三皇之一;至于共工在与颛顼的战斗中,“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改变了人类生存环境,列为三皇,不亦宜乎?
所以,三皇无定说,自古如此。
二、五帝之争更为突出
五帝之说形成于周泰之际,起源于五方帝、五色帝之祠,甲骨文中的“方帝”、“帝方”指的是五方帝之祀。但五帝的组合,自古以来也有着不同的说法。一种意见认为五帝即太皞、炎帝、黄帝、少皞和颛顼;另一种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和尧、舜。东汉郑玄还提出“五帝为六人”之说。
哪一种说法最有根据呢?看来只有看看他们的历史和功绩。
根据《国语·晋语》,黄帝、炎帝同出生于少典,而少典为国名或父名说法不一。但习惯上所谓中华民族同为炎、黄子孙,炎、黄列为五帝看来不成问题。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行辕。”《龙鱼河图》说“天谴玄女下援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在早期部落的战斗中,黄帝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的。功绩还不止于此,《史记正义》说:“黄帝以前,未有衣裳屋宇,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教民江湖陂泽山林原隰皆收禁捕以时,用之有节,令得其利也”。
至于炎帝,也为少典之子,与黄帝兄弟相继,但《帝王代纪》认为炎黄之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显然认为非信之史。班固说炎帝“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氏。”对古老的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
颛顼号高阳氏,司马迁说他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养天”。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北正(一作火正)之官,掌管民事,更大的贡献是扩大了民族活动的范围,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东至蟠木。
帝喾高辛氏,黄帝长玄嚣的孙子,其伯父颛顼在位时立为族子。《帝王纪》说他“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五帝本纪》说他“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意,知民之急。任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悔之。”而且生有一个伟大的儿子帝尧。
帝尧,名放勋,号陶唐。司马迁说他“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受民时”。对于以农业立国的中华民族来说,制定历法,授民以时,在古代比什么都重要。
说到帝舜,人们不禁想到他对盲父和后母的“笃谨”孝道,这对中国的伦理道德起到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他继尧位,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以身殉职,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五帝之中,最复杂的是太皞和少皞。太皞亦作太皓,风姓,以龙为官,一说即伏羲氏。少皞又作少昊。名挚,号金天氏,以鸟为官,传说他们都为东夷族。自崔述以来,一般认为少皞为太皞之后,近人根据《世本》“少皞,黄帝之子,名契”,认为少皞即契,而契亦传为帝喾之子;因此认为太皞即帝喾,二人均为殷人祖先。
根据以上说述,他们都有资格列入五帝,然而,由于只有三皇五帝名额所限,不能一一列入,这就使得史学家不知何从了!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他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在祖国的辽阔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民族。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应了华夏族是由以黄、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所谓帝,只不过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