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故事大全 > 文化常识

“意见箱”、“检举宿”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1年2月5日责任编辑:刘小树来源:故事会
  “意见箱”、“检举箱”古已有之,并非现代所有。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武则天,曾经叫工匠铸铜为“匦”。这是个很特别的“箱子”,四面开口分类,东面的叫“廷恩”,专为投诗词文章,自荐求仕的人开的;南面的叫“招谏”,专为评议朝廷政策得失的人开设的;北面的叫“通玄”,专为研究自然灾害及提供军情的人开设的;西面的叫“伸冤”,专为有冤屈的人开设的。“铜匦”实际是由几个作用不同的箱子组合的,如南面“招谏”就像今天的“意见箱”,西面“伸冤”就像今天的“检举箱”。后来,“铜匦”逐渐演变分开,就成了“意见箱”、“检举箱”了。
  
  “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来历
  
  “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豫剧《七品芝麻官》中的一句台词,可是它是怎样来的呢?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着名豫剧演员牛得草头上就压上九顶大帽子,什么“反动权威”、“反党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等。他先被抓进监狱,接着判刑三年。
  
  老牛无辜入狱,心中有冤要诉,可是能去找谁诉说呢?找“芝麻官”唐成。
  
  老牛演芝麻官演了十多年,自从进了监狱,这芝麻官形象总是在眼前晃。他想戏想得入了迷,一句台词脱口而出:“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豆腐。”他闪出一个新的想法:有朝一日再演“芝麻官”一定将这句话加进去。
  
  吃饭了。吃的又是红薯,红薯,上顿下顿就靠这红薯打发肚子……老牛又想起那句台词。老百姓只能吃红薯充饥,逢年过节怕也难吃口豆腐,“豆腐”应换成“红薯”。于是,他又脱口而出:“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