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故事大全 > 传统节日

冬至:阴尽而阳生

发布时间:2021年2月5日责任编辑:邓大生来源:精品文摘
  尽管还有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但冬至之后,一年就基本结束了。冬至是冬的极致,冬至之后,春天就快到了。
  
  二分二至,为何名字不同
  
  二十四节气中,有八个是重要的节点,即“四立、二分、二至”,它们先二十四节气而生,可以说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
  
  “冬至是一个大节,古人首先发现了冬至和夏至这两个昼夜长短变化的节点,以此为竖轴,又发现了春分和秋分,做为横轴,然后才划分二十四节气”,民俗学家高巍说。
  
  有趣的是,“八节”中,春夏秋冬的开始都叫“立”,但中间的叫法却不同,春秋叫“分”,冬夏叫“至”,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
  
  元代着成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意思是一个季度三个月九十天,一半的时候,就叫“分”,但“分”只有春、秋两季用,夏、冬不用,是因为“天地间二气而已”。意思说,春秋两季的中间,阴阳两气各半,昼夜等长,所以叫“分”。冬夏两季的中间,一个阳气至盛,一个阴气至盛,是阴阳二气的极致,所以叫“至”。《集解》中解释,“冬至,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冬至:阴尽而阳生
  
  冬至之后,气候就要向春天过渡了,在天文上,冬至这一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在北半球,冬至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古人未必知道太阳直射点在哪里,但从昼夜长短中,也能判断出气候的变迁。
  
  冬至是冬天的极致吗?
  
  按照古人的命名规则,冬至,不是“冬天到了”,而是“冬天到了极点”,是否真的如此?
  
  事实上,从人的感官来看,冬至远不是冬天的极致,甚至也不是寒冷的极致,因为冬至之后还有“数九”,气温最低的时候还没到。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在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数九”并不是表示寒冷的程度,而是阳气蒸腾的过程,冬至日阴尽阳生,此后每一九阳气多一点,九九之后,大约就到了春分时节,春暖花开了。
  
  所以,“数九”并非“数”冬天过去的时间,而是在“数”春天到来的日子。那么,为什么最冷的时节在三九,而不是冬至呢?
  
  地面通过太阳直射获得热量,并积存起来,当地表温度高于地面温度时,土壤会吸收热量,当地表温度低于地面温度时,土壤会散发热量。冬至日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时间最短,地面积存的热量也最少,但此时地面热量的收支尚未达到平衡,因此气温仍旧在下降。
  
  “吃完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一线到底是多少呢?观测数据显示,白昼的时间每天增加约1分钟,一直到“三九”结束,太阳直射时间增加到一定程度,地面热量的收支才算平衡,气温才会逐渐上升。
  
  冬至曾为一年之首
  
  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民间有“过了冬至,就长一岁”的说法,事实上,在殷商时代,冬至曾经作为一年的开端。
  
  高巍介绍说,“在最早的历法中,冬至是一年之始,因此,民间才有冬至之后长一岁的说法,这也说明冬至在古代历法中的重要性”。
  
  在历法的演变历史中,周代承袭了商代的历法,秦代又承袭周代历法,都以冬至为岁首。汉武帝时,才将正月初一改为一年之始,冬至则被称为“亚岁”,后来逐渐变成“小年”。
  
  尽管冬至在不再是一年之首了,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仍旧把“冬至”当成年来过,甚至变得越发隆重,南北朝时代成书的《颜氏家训》中说,冬至日“不谒丧家”,不去有丧事的人家。
  
  宋代开始,皇帝要去南郊祭天,行郊礼。而在民间,冬至的礼仪和过年几乎没有区别。《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到冬至日,“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意思是冬至时,虽是贫家,也要换新衣服,祭祀祖先,亲戚之间走动往来,就好像过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