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第一科是语文,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总是最能牵动人的神经,勾起无数的回忆和讨论。
本站详细回顾恢复高考以来的广东高考作文题,这些题目中,经历了不同形式的变化和探索,既有招致非议的题目,更有成为经典的好题。但不管怎样,它们都已成为高考历史上永难磨灭的一部分。
1980年:
“画蛋”留下经典回忆
1977年,中断11年的高考恢复。全国约570万青年拿到的作文题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当时,高考作文既是人才选拔考试,又与国家政治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接下来的一年,作文题还是很有“时代特征”:《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时代在变,考题也在逐渐发生改变。1980年,高考作文题开始具备更高的“灵性”:《读“画蛋”有感》,“画蛋”成为当时的热门词汇。这个故事讲达·芬奇学画时,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
从高考作文的发展历程来看,“画蛋”无疑是一个里程碑。“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之类经典名句,也成为大家的珍贵记忆。
1983年:
形式创新 考题首现漫画
1983年,高考作文形式出现大的变化,首次出现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要求考生分别写说明文字和议论文。这是高考作文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在形式上有了创新。
不过,作文以漫画形式出现在高考中,已是13年后。1996年,《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作文漫画登上了多家媒体的头版,并被选入高中政治教材,成为高考作文中的另一个经典。
1985年:
给报纸写信 开考察应用文先河
1985年,高考作文要求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诉理由、呼吁尽快解决(化工厂排放废水、有害气体污染),这一年的高考开创考察应用文的先河,除文字考察外,也要考察信件格式。
1987年,根据材料写简讯《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这几年,报社与高考作文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1989年,要求考生给同学回信。1993年,写广播稿。此后,高考考察应用文再未出现。
1988年:
突破文体限制 不再限议论文
1988年,高考作文题目《习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是高考作文首次放开文体的严格限制,此前明确要求写议论文。
1990年,高考作文又有新思路。作文题目: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根据这一材料展开描写,写一篇议论文。
这是新的高考命题方向,对考生有了更高的要求,能够多元看待一件事情。
1999年:
话题作文登场 写作空间更大
20世纪末,话题作文开始登场。1999年,作文材料写道:科学家对记忆移植进行研究,要求考生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正是这一作文题,高考作文进入一个话题作文时代。
话题作文仅提供了一个话题,是一种规定表达的中心内容、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它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接下来的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以“话题”形式出现。
有人统计,在2007年之前,全国高考作文题是以话题作文为主。2005年16套高考试卷的作文题中,话题作文多达9套。但到2007年,话题作文所占比重明显减少,在19套全国卷及各地自主命题卷中只剩下5套。
2009年话题作文仅剩广东卷的“谈谈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2010年也仅有一套,是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
不过,2011年的高考作文,以《回到原点》为题,并不是话题作文,在形式上也大有“回到原点”之势。
2004年:
广东开始自主命题 考生构思出新
2004年,高考作文首次实行分省区命题,广东也成为单独命题的省份。这一年,广东高考作文要求学生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
这一年,有的同学在构思上为了出新,有开网上辩论会的,有开药方的,有做实验的等等五花八门,还有一些类似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构思也搬进了高考作文。“作文既有较好的承接性,又体现了地方色彩。”参与评卷的佛山高明纪念中学老师高勇这样认为。
单独命题几年以来,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分别为2005年的《纪念》、2006年的《雕刻心中的天使》、2007年的《传递》、2008年的《不要轻易说不》、2009年的《常识》和2011年的《与你为邻》。
华侨中学李扬老师认为,2009年的《常识》属范围作文范畴,题目出得相对更好,学生难以套材料。2010年的《与你为邻》则在范围上过于宽泛,特别是“你”的理解上各有不同,评卷过程中很难统一把握。
2012年:
材料作文再现 首次出现“无题”
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则用了两则关于“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和地点”材料,让考生写作材料作文。
值得重视的是,此次是材料作文“重出江湖”。华师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邹寿元表示,自2007年广东“新高考”以来,话题作文、命题作文都出过了,2012年是第一次出现材料作文。
而更具有开创意义的是,2012年高考作文题目在给定材料后,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这也是广东高考自主命题9年以来作文题首次“无题”。
点评
高考作文36年 文体一步步放宽
36年高考作文演变,有什么特点和趋势?华师附中语文高级教师邱嘉峪昨天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从高考作文的文体变化来说,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逐步放宽的过程。
审题难度降低 文体放宽
邱嘉峪说,自从恢复高考以来,30多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内涵越来越丰富、多元,让学生有话可说,易于下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文题目,内涵比较窄,学生很容易偏题,这也与当时高考的录取率低有关系。当时作文题的难度相对较高、选拔性强,流行写议论文,而议论文一旦审题出现偏差,作文就很容易得低分。
从审题方面来说,近些年比较多采用的“新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围绕材料的范围作文。这给了学生一个提炼观点、表现自己思维维度的机会。强调在审题上降低难度,出发点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讲。
自从采用话题作文之后,对文体的限制放得更开了,让学生展现自己在写作方面描写、叙述、抒情等各方面的能力,是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
命题与热点“若即若离”
邱嘉峪认为,高考作文命题总是与热点问题“若即若离”,主要的原因是尽量避免学生“猜题”。
高考作文命题是一个不断规避弊端的过程,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全面、真实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采用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 能比较有效地防止学生猜题。但有一段时间,话题作文出得较多,学生又常常“套作”(生搬硬套写作文),为了规避这个弊端,就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
邱嘉峪说,让人略感遗憾的是,虽然高考作文题越来越“活”,但是佳作却并不多。好作文不仅在于辞藻和行文等技术性的因素,更在于考生的思想、观念、认识。现在网络发达,学生接触的信息、知识多了,但是阅读少了,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少了。学生的作文读起来“千人一面”,内容单一、相似、有局限。“说到底,作文要写得好,一要多阅读,二要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