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故事大全 > 唐朝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

发布时间:2021年2月5日责任编辑:赵小新来源:读者 标签:武则天

  历史上的女阴谋家、女野心家随便扫扫就一大堆,但出色的女政治家却鲜见。女人并不是天生就热衷于鸡零狗碎,只是她们的空间太小,要想抢到糖吃,不得不越发显得阴冷、狭促、歹毒。而仅仅有心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汉朝吕后、辽景宗萧皇后、武则天和孝庄太后等寥寥几个女人可挤入政治家行列。她们在驾驭一个帝国的过程中创造了无穷的乐趣,这比驾驭一个男人更刺激。
  
  而武则天比哪几个更伟大之处在于她终于如愿以偿做了皇帝。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真正的女皇。她死后在乾陵立了一块中国惟一的无字大碑。她又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能与皇帝合葬的女人。她所占的“惟一”实在太多,在无数杰出的古代女性当中,在数不清的争权称制的帝妃皇后当中,能占得到一个“惟一”的,就已很了不起,而武则天却在许多方面都“创下了历史记录”。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比作一场群雄逐鹿的运动会的话,那么,武则天不仅囊括了女子项目的绝大多数金牌,连男子项目的一些奖牌,她也当仁不让地摘走了。
  
  另一方面,对于武则天本人,又历史讲不清,文学写得乱,哲学思不透。她凶残淫荡、阴忍好杀,但又果断刚毅,知人善任。她既是杰出的政治家,又是心狠手辣的女人;她既是整个唐朝的祖母在太庙里千秋享配,又是一个篡位而颠倒朝代的人物,修撰国史真够为难的。连黄仁宇都说了:这段史实,不易置评。所以有人说,武则天是考学人智慧的一个好题目。她做尽了坏事、耻事、恶事,但其统治的岁月,又被史书上称为一个好时代,是从初唐的“贞观之治”过渡到盛唐的“开元盛世”的关键。
  
  确实,武则天的出现“留给史书一页新”,尽管“后人纷纷论古今”,她的历史意义却是谁也抹煞不了的。
  
  烈女雄心
  
  武则天,山西文水人,生于624年。其父出身于木材商人,官拜正三品工部尚书都督等大官。其母杨氏,出身名门大族,其父杨达是隋朝的宗室宰相,至唐代,杨家在京城里也还是显赫的宗族。尽管如此,武则天的家庭在当时也还是不入上流社会的“寒族”。武则天的父亲靠做木材生意致富,后结识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李渊命他为行军府司铠参军,一直为唐军提供军需,直到唐军进入长安,被李渊尊为“太原元从功臣”。然而,这并不能改变他的家族出身,按当时的门阀观念,所谓名门望族,是在一百多年间一直控制着西魏、北周和隋、唐政权的关陇集团,只有出身于这些家族的人,才能获得朝廷的承认,才有资格在朝廷中担任重要的官职。按武则天父亲的经历和官位,当然可以跻身于士族之列,但论其血统出身,却是寒微之族。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朝廷修《氏族志》,不列武姓,“不叙武氏本望”,社会上也攻击武家是下等族姓,甚至连突厥人都称:“武,小姓。”武家被排斥在贵族之外,想取得很高的权力和职位,是十分渺茫的。
  
  武则天就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既有着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又有着寒门微族的“历史出身”。上流社会的生活刺激了她的权势欲,寒门微族的出身又使她无法实现攫取权势的欲望。武则天自小就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长大,逐渐养成了她那种仇视名门士族、不择一切手段地攫取权力的性格特征。
  
  的确,在她的身上,是看不到多少“贵族气质”的。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元月,长孙皇后去世,次年,太宗听说武则天长得端庄漂亮,操行方正,就把她召入宫中。入宫后,武则天深得太宗皇帝喜欢,立为才人,并赐名曰“武媚”,人皆称其媚娘。
  
  召她入宫之时,武则天年仅14岁,一般说来,这种年龄的女子都不愿离开父亲,况且一入深宫,如同生离死别。而小小年纪的武则天却把这看成是一个进身的机会,并且可以摆脱兄长们的管束和压抑,因此,她很高兴进入宫廷。当时,她的母亲“恸泣与诀”,武则天反倒觉得大可不必,而是笑着劝慰母亲说:“我去见天子,怎么能知道不是福分呢?为什么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悲?”
  
  武则天为人聪慧,又爱读史书,爱考虑政事人情,遇事愿意多听多看多想。她不只具有稚嫩妖媚的姿容、缠绵温和的柔情,而且还有刚烈果敢的性格。据《鹤林玉露》记载:西域吐蕃国给太宗进贡一匹宝马狮子骢,十分猛烈强悍,谁也无法驯服它。太宗亲自去控驭,也无法制服。当太宗为此而感叹时,武则天脱口而出:“臣必能制服这匹马。”太宗忙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回答说:“我有三样东西可以制服它。开始用铁鞭狠劲地抽它,如果不服,就用铁棍狠狠地敲它,如果还不服,就用匕首刺入它的咽喉。”太宗心中一阵愕然,一个15岁的女孩子居然以如此险恶而又昂然的态度来说出这种字字杀机的话,莫非她真是个魔鬼般的女人?唐太宗心中顿时激起了杀机,然而赐死的诏书终究没有下达,这使武才人自己也感到惊讶。从此,她素衣淡装,更加谨慎地克尽职守。或许她自己也未意识到,她内心已萌生了残忍的意念,但她忍耐的功夫也更深厚了。
  
  太宗第九皇子晋王李治,是已故的长孙皇后之子。他生于贞观二年,和武则天同年,是一个喜爱文学、唇红齿白的文弱少年,深受太宗宠爱。
  
  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因谋反被废为庶人,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为庆贺立太子一事,太宗召来长孙无忌等重臣,在甘露寺内室举行了小型宴会。李治在中途入厕时,看到如花似玉的武才人。对于这位秀女,李治早有爱慕之心。此刻,自己身为储君,又是酒后,两人第一次有了短暂的亲昵。
  
  贞观二十三年晚春三月,太宗忽然龙体欠安,4月1日迁入终南山翠微宫避暑养病。太子李治日夜侍候在病床边,能更加频繁地和武才人见面。而武则天也希望把自己的终身托付太子。于是,就想方设法地接近太子,并取得他的好感。太子李治生性懦弱,遇事没有主张,乍遇武则天这么一个美丽端庄、通达事理而又善于理事的年轻女子,不禁倾心。
  
  终于,他们在设备豪华如寝宫的厕所所里发生了第一次亲密的肉体关系。李治在意想不到的时候,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了梦寐已求的名花。事后,她依在太子怀中,双眼闪着神秘妖冶的光辉,请求太子以天下之主的身分发誓不会抛弃她。一向性格懦弱,处处依附于父皇的李治,面对楚楚动人的心上人,第一次由衷地感到自己即将成为天子的喜悦。他如同昏迷一般向武则天说道:“我发誓,以天子的身份……”
  
  当时,民间有种神秘的说法:“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听到这种说法后,唐太宗询问太史令李淳风,得到的答复是:“这个人已经在宫中,30年后当有天下,杀李唐子孙殆尽,其征兆已成。”唐太宗大惊失色,准备尽杀可疑的人。李淳风说:“天之所命,人不能违,王者不死,徒多杀无辜;且自今以后30年,其人已老,或者颇有慈心,为祸或浅。今天如果把她杀掉,上天或者更生出一个年轻力壮的来,肆其怒毒,恐怕那时陛下的子孙更加无遗类了啊!”
  
  英武绝伦的唐太宗怀疑日后的“女主武王”就是他眼前的武则天。不久太宗病重,他担心西汉吕雉专权的局面再度出现,便决定把武则天赐死。一天,太子李治和武则天一起在床前服侍太宗,太宗对武则天说:“我自从得了痢疾以来,医药无效,反而越来越重。你多年服侍我,我不忍心把你扔下,我死以后,你打算怎么办呢?”
  
  武则天一听,即刻吓出了一身冷汗,但她很快地镇静下来,对太宗说:“我蒙皇上的恩宠,本该以死来报答皇上的大恩大德。但您的身体未必不能痊愈,所以我也不敢马上就去死。情愿削去头发,披上黑衣,吃斋拜佛,为圣上祈祷,聊以报答圣上的恩德。”武则天的回答非常机智,在当时看来,惟有出家才是一条自我保全之道。
  
  太宗想了一想说:“好吧,你既有这个想法,马上就出宫去吧,也免得我替你操心了!”武则天如同得了大赦令一般,急忙收拾行装,准备出家为尼。太子李治虽然不舍,但也无法挽留,后来听得太宗喃喃自语说:“我本想把她赐死,又觉得实在不忍心,她既削发为尼,也就罢了,世上总没有尼姑当权的。”
  
  踏着女儿的尸体当皇后
  
  不久太宗驾崩,武则天就和一些没有生育过子女的宫女被送进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子李治即位后,对武则天十分思念,只是无由把她请回宫中。
  
  到了唐太宗去世一周年的时候,唐高宗(即太子李治)借父亲忌日去感业寺进香为名见到了武则天。史书上记载说:“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唐高宗虽然思念武则天,可因为她曾侍奉过唐太宗,还是不敢公然把她弄回宫中。
  
  两人相见一事被高宗的王皇后知道了,当时,高宗正宠爱萧淑妃,王皇后吃醋,就鼓动高宗把武则天接回宫中,目的是为了分萧淑妃的宠。有皇后的主动支持,高宗这才把武则天接回宫中。武则天在进宫之初,非常清楚自己的境地,就采取了卑躬屈膝的态度奉事皇后;皇后十分喜欢她,曾多次在高宗面前说她的好话。但不久,高宗就专宠武则天,把她封为昭仪,皇后与萧妃同时失宠,于是,两人就又联合起来对付武则天,武则天胸有城府,并不惧怕。
  
  但是,王皇后是有强大的门阀士族势力支持的,当武则天怀孕的消息传出以后,王皇后因自己没有生子,就十分恐惧,恐怕武则天一旦生子,自己的皇后之位以及未来就会受到威胁,于是,就联络她的舅父中书令柳爽等人,立后宫刘氏所生的唐高宗的长子李忠为太子,并把当时的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等人拉进了辅佐太子的班子,经营得如同铁桶一般。
  
  宫廷内外联合起来抢立太子事件深深地刺激了武则天,从此她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即使没有当过太宗的妃子,也不可能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其根本的原因,就是自己出身寒微。她从此看清了,内廷中王皇后容不得她,外廷中士族大臣更容不得她,她处于内外夹击的地位上,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靠正常的手段是不行的了。
  
  武则天的性格是遇强则怒,迎难而上。她大肆结揽人心,凡是王皇后和萧淑妃不喜欢的人,她都倾力接纳,把自己得到的赏赐全都分给他们,因此,皇后和萧淑妃的动静她全都知道,每每把这些事情告诉给高宗。然而,只靠这些,还远远不够。
  
  武则天在寻找时机。公元654年春,武则天生下一个女儿,极其灵秀可爱。王皇后听说,也前去探视抚抱。王皇后刚走,武则天就闻报高宗要来,她浑身一震,觉得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到了。于是,她把手伸进被窝,狠狠地掐住女儿的脖子,直到掐死,然后再把被子盖上,若无其事地出去迎接高宗。
  
  等高宗进来,武则天承笑如前,毫无慌乱之举,待高宗打开被子想看女儿时,却发现女儿已经死了。武则天故作吃惊,大声悲号。高宗忙问左右的侍女,都说王皇后刚刚来过,高宗愤怒地说:“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则天又乘机历数王皇后的罪过,王皇后是有口难辩了。自此,高宗就下决心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小公主死后仅11个月,武则天在随高宗和姐姐武氏参拜昭陵的途中又生了一位皇子。在武则天怀孕时,高宗曾宠幸过她的姐姐,在一年中连生两胎,似乎也太密了些,所以宫中盛传六皇子李贤的生母不是武则天。这个传言造成了日后武则天与李贤母子不和的悲剧。
  
  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踩着自己女儿的尸体往上爬是惟一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还真无计可施,但就是这样,也非一帆风顺。
  
  武则天早在掐死女儿之前,就已设法让王皇后的坚决支持者柳爽被迫辞职,现在剩下的关键人物是高宗的舅父太尉长孙无忌,武则天请母亲去说情,并和高宗一起亲自到长孙家去送礼致意,但封官许愿,软缠硬磨,一概无效。礼物也被退回,出身高贵的长孙心中暗骂武则天是个乱伦的女狐狸精,丝毫不为所动。
  
  凡是这样上书的都受到皇上的奖赏,而持反对态度的长孙无忌等重臣却日受冷淡。
  
  武则天终于明白,她是无法取得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的,于是,她到一群不得志的寒门庶族出身的官吏那里去寻找支持者,如中书舍人李义府、王德俭、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以及许敬宗等人。武则天在朝廷中得到了这批人的支持,她就软的不行,来硬的了。李义府首发其难,率先上表请求废王皇后而立武则天。永徽六年(655年)八月,唐高宗正式提出废立皇后事宜,长孙无忌一派当然是“濒死固争”,褚遂良等人也来谏劝,并说皇后出自名家,不可轻易废弃,即便要立新皇后,也应选择名门淑女,不该立武则天这种奉事过先帝的人,并举出妲己、褒姒等妖女亡国的前朝事例,谏阻唐高宗。在当时的宰相中,惟有李积说这是陛下自己家里的私事,何必要问外人呢?”
  
  九月,贬褚遂良出朝。加上高宗又查出王皇后在宫中搞巫术活动,王皇后和萧淑妃终于在十月双双被废为庶人,武则天顺利成为皇后。十一月,李积在太极殿主持册后典礼。打扮得活仙女一般的武则天,身着皇后大礼服在肃仪门的城楼上接受文武百官及外国使节的朝拜。这个史无前例的皇后受朝拜的命令使闻者无不为之震惊。第二年,太子李忠被贬为梁王,立武则天之子李弘为太子。永徽六年11月1日,王皇后被废后的半个多月,举行了册后大典。
  
  出身低微的武则天终于实现了她登基的第一步,成为令天下俯首、威仪逼人的大唐皇后,时年28岁。
  
  告密和酷吏
  
  武则天当皇后的目的达到了,她的第二步计划是攫取权力。
  
  武则天当皇后以后,当务之急是把原皇后一党彻底整垮。她把王皇后、萧淑妃禁死于冷宫,把褚遂良贬死在爱州,逼令长孙无忌自杀,又杀柳爽于象州,韩瑗被逼死在振州,这些人的主要亲属也都被杀或遭贬谪。至公元659年,长孙无忌的权力集团被彻底摧垮,“自是政归中宫矣”。
  
  据史书记载,高宗不仅懦弱寡断,而且身体不好,经常头晕目眩,不能理事,政事均交武后处理。“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定之。后性敏捷,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说她的权力与高宗相等还是轻了,其实实权是操在武则天的手里,尤其显庆年间以后,更是如此,以至与高宗并称“二圣”,与皇帝无异。
  
  但武则天专权日久,必然会从多方面产生问题:一是她自己一反过去卑躬屈膝的常态,作威作福起来;二是高宗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常常觉得很愤怒。再加上不久武后又怀孕了。而皇后的怀孕等于使高宗徒有虚名地过上了清心寡欲的生活。就在这时,皇后的姐姐韩国夫人又一次进宫来了。与皇上分别了8年的韩国夫人不愧是武后的姐姐,虽已年过四十依然楚楚动人。武后立刻知道皇帝和韩国夫人又恢复了关系。不久后,韩国夫人却神秘地死了。武后则果断地改变了后宫妃嫔的名称,等于把这些有名无实的妃嫔全部取消改为侍奉帝后做事的女官。
  
  高宗对此气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连反驳的勇气也没有。从此,他深厌武后,并开始对韩国夫人的女儿、武后年轻貌美的甥女魏国夫人感兴趣。魏国夫人相信是姨母害死了自己的母亲,于是存心报复,故意挑逗高宗,博取其欢心。高宗因失去权力而倍感寂寞,终于和年轻美艳的魏国夫人发生了关系。魏国夫人迫切地要求高宗正式封她为贵妃,武后表面上不加阻止,但很快魏国夫人就在武后亲自参加的一次武氏家宴上中毒死去。
  
  武后诬陷说这是武惟良等亲属投毒欲杀害自己,却错杀了魏国夫人。于是,武惟良等人被立刻处死。这些过去曾恶待过武则天母女的武氏亲族连同武后的小情敌一起全部死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高宗授意宰相上官仪起草诏书,要把武则天废为庶人,上官仪正想如此,就欣然从命。
  
  武则天安插在上官仪身边的暗探见事不好,急忙跑去告诉武则天。武则天当即跑到高宗那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居然说服了高宗,使高宗觉得武则天的行为情有可原。高宗心一软,就说自己本无此意,是宰相上官仪先提出来的。于是,武则天就使人诬告上官仪与过去的太子李忠一起谋反,上官仪、上官庭芝父子被处死,上官仪的妻子及女儿上官婉儿没入宫廷为奴。李忠被赐死于黔州。
  
  从此以后,高宗更加依靠武则天,每当上朝,武则天总是垂帘听政,黜陟、生杀之权皆归中宫,天子唐高宗只做了武则天的应声虫而已。
  
  武后对反对自己的人绝不手软。周王李哲的王妃赵氏说起来还是武后的亲儿媳,母亲长乐公主是高宗的姑母。由于她常和母亲安慰高宗,难免说出不满武后的话来,被武后下令废妃,活活饿死。
  
  674年8月,“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至此,长达十几年的皇后——太子权位之争以武则天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结。这场胜利,决不仅仅是武则天一人的胜利,也代表了一定的历史性的转折,因为代表寒门庶族地主的政治力量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场斗争中,王皇后——长孙无忌一边是一百多年形成并延续的门阀士族地主力量的代表,是部曲佃客制经济的代表;而在武则天——李积的这一边,是新进的寒门庶族地主力量的代表,是契约佃农制经济的代表。武则天的胜利,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庶族地主的胜利,这次胜利标志着魏晋以来四百多年由门阀士族掌握国家政权的历史结束了,而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步掌握了实权。这对解放思想、活跃生产力、促进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武则天充分显示了她政治家的气魄,在称“天后”后的四个月,她即向高宗提出了十二条政治建议,史称“建言十二事”。这十二项内容,是武则天经过对唐代社会长期的观察和仔细的研究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的,其中包括:一,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和徭役;二、京城附近的百姓,免除租税和徭役;三、停止对外用兵,以道德教化天下;四、普天下无分南北,不论宫内宫外,一律禁止浮华谣巧;五、避免大兴土木,节省开支和劳动力;六、广开言路;七、杜绝谗言;八、王公以下都要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九、父在母亡,为母守孝三年;十、上元前,有功劳发给委状的,无需再进行考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增加俸禄;十二、文武百官任已久,才能高而职位低的,可以超级晋升。
  
  “建言十二事”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务本戒奢;二是杜绝谗言;三是维护新官僚集团的利益。这在当时得到高宗李治的褒奖和文武大臣的广泛支持。
  
  在“建言十二事”提出后三个月,武则天又请求李治召集文学之士来宫修史。高宗李治对修史之事不置可否,完全由武则天处置。武则天广罗当时的文学之才如元万顷、范履冰、刘禕之、苗神容、周思茂、胡楚宾等北门学士,裁决政论,控制宰相权力,和十二条陈一样起到了逐步控制政权的目的。
  
  为了从观念上彻底打击旧的门阀士族,也多少有泄愤的目的,武则天另修《姓氏录》,以取代太宗时期修的《氏族志》。《氏族志》不载武氏宗族,武则天受尽了恶气,这次,她重修的《姓氏录》,把皇后的家族列为第一,按当时官品的高下分为九等,凡五品以上的官员皆可入录,升入士流。这样,大批出身于寒门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蜂拥而来,确实给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了一股生气,这对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确有好处。而那些关陇门阀士族的余孽们,完全丧失了凭祖先留下的族望而升官的政治优势。他们当然极为不满,讽刺《姓氏录》是赏军功的“勋格”,根本不是贵族志。但武则天不管这一套,她用行政的方式强行收回《氏族志》,推行《姓氏录》,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高宗疾病缠身,随着年龄的增长,病势越来越重,他曾经想把皇位传给太子李弘。太子李弘“仁孝谦谨,上甚爱之”,又加上“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颇有政治才能,因此,高宗对他甚为看重。但武则天却不喜欢他,有一次,李弘发现宫中幽闭着萧淑妃生的两位年逾三十的姐姐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她俩自母亲死后被幽禁在宫中已长达19年了。于是他就亲自向母亲以强烈的口吻上奏,要求立刻释放两位同父异母姐姐。武后不愿和李弘为此争执,竟破例依允。两位公主得配良人,不能不感谢太子李弘。
  
  还有几次也违忤了武则天的心意,使之失宠于母亲。其实,这是次要的,关键是李弘势必要与武则天争权。于是武则天用毒酒药死了亲生儿子李弘。675年4月13日,李弘与父皇母后共进午餐时,身体不适。饭后不久,便强烈地抽搐,暴死于合璧宫倚云殿。李弘死时七窍流血,很像他的肺疾发作。
  
  李弘死后第二天,高宗提出要退位,因宰相们强烈反对乃罢,武则天则废朝三日。
  
  李弘死后,立武则天的次子李贤为太子。经李弘之死的打击,高宗病势更加沉重,头晕目眩不能视事,就想让位于太子,但武则天坚决反对,高宗只得打算让位于皇后。过了几年,高宗还是想让李贤监国,而李贤并不愿听武则天的话,于是,武则天就又以李贤“颇好声色”为由,把他废为庶人,押至京师幽禁起来。继而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683年唐高宗病死,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高宗临终遗诏说:“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一次,中宗想让岳父韦玄贞为宰相,并授给乳母的儿子一个五品官,宰相裴炎觉得不妥,跟中宗争执起来,中宗年轻气盛,发怒说:“我就是把天下交给韦玄贞,又怕什么?”裴炎感到很害怕,就跑去告诉了武则天,为了防患于未然,武则天下诏“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改由其四子豫王李旦为睿宗,但睿宗住在另一个地方,不得参预政事。同时,武则天又派人逼死了废太子李贤。
  
  武则天清除了一切阻碍势力,准备好了登基称帝的工作,李唐宗室知道武则天称帝必然要除尽李氏宗族,所以十分害怕,人人自危,不断有人起义。
  
  在武则天临朝称制后的第七个月,扬州发生了徐敬业叛乱,朝中宰相裴炎也与之相勾结,可谓内忧外困。但武则天临危不乱,她先不失时机地斩除了裴炎、程务挺等人,以除肘腋之患,又急调三十万大军,在不到五十天的时间里平定了徐敬业之乱。
  
  平息了叛乱,又清除了潜在的威胁,武则天在洛阳宫乾元殿召集了一次群臣聚会。会上没有轻歌曼舞,没有美酒佳肴,只有令人窒息的气氛。武后端坐御椅上,用逼人的目光扫视着群臣说:“朕亲政以来,自以为无负众卿,无负于天下,众卿知否?”群臣齐声应诺:“陛下功高德厚,天下尽知。”武后接着说:“朕奉事先帝二十余载,一直是至忠至勤,忧心天下。各位公卿的富贵,都是我给你们的;天下安定,百姓康乐,也是我促成的。等到先帝去世,把天下托付于我,我不爱惜自己而爱惜百姓。对臣下更是爱之如子,恩宠有加,可是现在叛乱的人,都是出自将相,你们为什么这样忘恩负义呢?在你们这些元老重臣之中,倔强难道有超过裴炎的吗?纠结亡命之徒率众征战有超过徐敬业的吗?在握兵的宿将之中,攻占必胜有超过程务挺的吗?这三个人,都是很有声望的。但他们不利于朕,与朕为敌,朕都能杀掉他们。你们有比这三人更厉害的,有异图者请早点动手,不然的话,就该洗心革面,老老实实,免得身败名裂,怡笑天下!”被激怒的武则天言词犀利,情绪激昂,吓得满朝文武匍伏在地,心惊肉跳地说:“陛下天威,臣愿效犬马之劳。”
  
  688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看到武则天登基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就暗地里派人在一块白石上凿上“圣母临人,永圣帝业”的字样,并使雍州人唐同泰奉表献之,谎称获之于洛水。武则天闻讯大喜,当即下诏把这块石头称之为“宝石图”,并于当年五月选择吉日,亲临洛水拜受宝石。武则天把献图有功的唐同泰提拔为游击将军,让他参预办理此事。到了选定的日期,武则天“告谢昊天,礼毕御明堂,朝群臣”,不久即正式加尊号曰“圣母神皇”,从这个时候起,武则天开始称“陛下”。
  
  李唐宗室众人十分清楚,武则天已是实际上的皇帝了,至于名义上的登基改号,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李唐宗室所面临的,却是一场灭顶之灾。出于自我保全之计,他们纷纷起兵。首先,李唐宗室以“迎还中宗”、“救拔睿宗”为旗号号召众人,但因范阳王李霭出首,密谋败露,仓促之间,韩王李元嘉首先起兵,继而琅琊王李冲在博州起兵,越王李员在豫州起兵,霍王李元轨在青州起兵,鲁王李灵夔在邢州起兵。但这时国家较为安定,人民不愿为一家一姓的名利再去生什么内乱,于是,李氏诸王的军队皆无斗志,武则天的兵马一到,不是坠城投降,就是纷纷逃走,根本不堪一击,在很短的时间内,李氏诸王的这次叛乱就被武则天轻而易举地镇压下去了。
  
  李氏诸王的这次失败也说明,关陇贵族门阀在社会上也逐渐丧失了人心。因为一百多年以来,这些门阀士族在大众中很有影响,很有号召力,李渊起兵后人心迅速归附,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唐朝社会安定发展了几十年以后,庶族地主的力量兴起,逐渐取代了门阀士族的影响,人们开始不愿为一家一姓效力,开始考虑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而李氏贵族集团历代以武力为胜,如今其子孙也失去了祖先的雄威,看来,门阀士族的衰落已是无法挽回的了。
  
  在镇压了这次叛乱以后,武则天果真决心清除敌对势力了。她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鼓励告密;二是严刑逼供;三是任用酷吏。武则天在朝堂之上设立了一个铜制的告密箱,专门用来接受告密的文书,并下令,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到京城面见皇帝,告发机密;凡是告密之事,任何人不得盘查、阻拦;外地来京告密者,不论职位高低,哪怕是农夫樵子,也一律按五品官员的标准供应食宿,到京后可住官家客馆。更妙的一条是,如果告密有功,那就破格封官;如果告密失实,也绝不加以追究。于是各地告密者蜂拥而至,告密者日益增多,积案如山。
  
  武则天还从告密者中把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酷吏提拔上来,专门负责告密案件的处理,进行“肃反”,他们秘密观察李氏宗族中王公大臣的行迹,一有可乘之机,他们立即加以逮捕,酷刑逼供,诬其谋反。这些人多出身无赖,狡诈残忍、惯于陷害无辜,是一帮杀人不眨眼的刻子手,使用异常残酷的手段,帮助武则天镇压异己。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酷吏还编写《告密罗织经》,教授门徒,以便罗织害人,并创制出“方梁压髁”、“猕猴钻火”、“驴驹拔橛”、“凤凰亮翅”等酷刑和“求即死”、“死猪愁”、“定百脉”等刑具。这些酷吏每人都杀了数千人,其中尤以来俊臣为最,一破获“罪犯”就连及千余家。在这次运动中,大臣被杀者数百家,李唐宗室被杀达数百人,刺史以下官吏被杀者更是不计其数。武则天的这种十分过火的恐怖政策,造成了无数人的屈死。
  
  就这样,武则天借助告密和酷吏一举荡平了李唐宗室势力,宗室子弟几乎被斩尽杀绝,道路已经扫平,人心已经归向。朝野上下“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确实是无人敢造反了。
  
  至此,武则天的第三步计划其实已完全实现,至于做皇帝的名号,只是一个手续问题。
  
  登基改国号
  
  690年,洛阳魏国寺有个法明和尚,利用武则天要称皇帝的心理。作了《大云经疏》献上。“经疏”中牵强附会地说武则天是弥勒佛投胎转世,佛让她代替李唐作皇帝,一统天下,当今大臣百姓都应向神皇尽忠,方可子孙昌炽;如有背叛,天理难容。武则天立即命令将经颁布天下,并令各州都建立大云寺,收藏《大云经》,由僧人向百姓宣讲。
  
  同年,侍御史傅游艺带领关中的百姓九百多人站在皇宫外请求改国号“周”,赐皇帝姓武。武则天假装不同意,却又提升傅游艺为给事中。此后,文武百官及李唐宗室、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等各界人士六万余人组成一支极其庞大的请愿队伍,要求皇帝改李姓为武姓,改唐为周。
  
  这年九月,武则天见“民意不可违”,表示同意皇帝李旦和百官的请求,穿上龙袍,登上则天楼,宣布改唐为周,尊号“圣神皇帝”,以李旦为继承人,赐武姓。她身穿皇帝服饰,光彩奕奕,在洛阳登上了大周皇帝的宝座。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就此正式诞生了。时年67岁。
  
  武则天称皇以后,并不是万事顺利的。首先,她必须解决两个矛盾:一是她同李唐宗室争夺地位的矛盾,一是因滥杀而造成的她与大臣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延,她与李氏的矛盾逐渐淡化下来,要解决与大臣之间的矛盾,那批酷吏可就成了替罪羊。特别是由于告密和酷吏的横行肆虐,造成了小人钻营,世风败坏,人心惶恐,冤狱遍地,怨声载道。这说明告密和酷吏的作用已经十分不得人心。武则天由此意识到,这个权宜之计使命既已完成,该是收场的时候了。
  
  为了安定民心,稳定政局,她下令限制告密,并向酷吏开刀。武则天禁锢了当年滥告滥杀的二十七名酷吏,找机会杀掉了以善于制造“谋反”罪而着称的酷吏周兴和来俊臣,使矛盾渐渐地缓和下来。应当说,武则天晚年时期的政治气氛还是比较宽松自由的,她的统治也应当是稳固的。
  
  周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垂拱以后,被其陷害者有数千人。天寿二年(691),酷吏丘神积因罪被杀,有人告发周兴与丘神积通谋。武则天令来俊臣审理此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请君入瓮”。来俊臣先不问案子,请周兴去家中饮酒。席间,来俊臣向周兴请教:“弟遇一案,罪犯坚不承认,为之奈何?”周兴说:“我有一妙计。取一大瓮,用柴炙热,投犯人于瓮中,不怕他不开口。”来俊臣听罢连称妙极,立即命人抬来一个大瓮,四周点起大火。拉周兴到瓮边说:“请君入瓮”。周兴虽未入瓮,但在流放岭南途中被仇人杀死。罪恶昭着的索元礼也是同样下场。神功元年(697)来俊臣被杀,弃尸于市,时人无不拍手称快,欲争相食其肉,可见这些人民愤之大与积怨之深。
  
  武则天早些年借酷吏之手,为她扫荡了政敌,而今又借用酷吏的头颅,清洗自身,缓和危机。由此可见,武则天权谋之高明。
  
  武则天践位称帝后,锐意图新,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政略。她的第一项政略是广招贤才。她把此项政略看成治国之本,天子之责。因此,招贤纳士,选才任能,在武则天称帝以后得到了广泛实施。她选才的方法是:一、自举。规定内外九品以上的官吏和百姓都可以“毛遂自荐”,根据自己的才能要求升官或做某官。二、试官。下令各级官吏举荐人才,亲自接见。先让其试作某官,然后提拔重用或罢免。三、员外官。这是有职无权的官,但同样领取奉禄。四、殿试贡生。亲自考贡生、亲自录取,发展完善了科举制度。五、武举,选拔有军事才能和武艺的人。这种不计门第,不讲地位,不论资排辈的选拔官吏方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措施,能广泛地选拔有才能的人到各级衙门任职。
  
  武则天用人不计门第,不欺无名,不避仇怨。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和父亲上官庭芝都被武则天所杀,上官婉儿被黥面罚做宫里的奴婢,武则天发现上官婉儿文学才华很好,就把她收在自己的身边,信任重用。批阅奏章,起草诏令都交上宫婉儿办理。又如,武则天要宰相狄仁杰推荐一个有将相才能的人,狄推荐了张柬之,说:“这人虽然老了,但有宰相的才能。”后来武则天又要狄仁杰推荐贤才。狄说:“前次推荐的张柬之,还没见用呀!”武则天说:“已经任命为司马了!”狄说:“我推荐的张柬之可以当宰相,不是当司马的。”不久张柬之被提升当了宰相。
  
  武则天当政时期,还搜访了不少有才能而正直的人,诸如郝处俊、杜景俭、徐有功、魏玄同、魏元忠、姚崇、裴行俭、娄师德、王孝杰、唐休景、狄仁杰、王及善、朱敬则等,都是当时有才能的文武大臣。虽然其中有的被武则天杀了,但这些大臣最突出的特点是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为人正派,敢于直谏。
  
  武则天还爱护贤才。长寿元年(692),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魏元忠等人陆续被酷吏所陷,投入牢狱。当审问狄仁杰时,他满口承认,但事后偷偷从自己的衣服上撕下一块布,写明冤状,放在丝棉袄中,借天气转热,请狱官交给家人拆洗成单衣。狄的儿子拿到这个布状上告至武则天处,武则天责问来俊臣。来说:“假如没有事实,狄仁杰怎么会肯承认谋反。”武则天有些怀疑,又派通事舍人周綝去查询。来俊臣假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请死表”,便叫周綝转交武则天。武则天还是不相信,便亲自召见狄仁杰,问:“你为什么承认谋反?”狄会杰回答:“如果不承认,早已被打死了!”武则天问:“那又为什么要作请死表?”狄仁杰说没有这回事。武则天拿请死表让狄仁杰看,原来是来俊臣伪造的。后来狄仁杰升为宰相,武则天非常信任他,每次称呼不叫名字,而称为“国老”。狄进见时,武则天也不让他下拜,还说:“每见你下拜,我就感到全身疼痛。”狄仁杰死后,武则天哭泣说:“朝堂空了。”从此,朝廷遇大事而群臣又解决不了时,武则天便叹息说:“天老爷怎叫我的国老死这么早啊!”
  
  三任徐有功,更是武则天护贤的范例。徐有功不滥用法,不枉杀无辜的官吏,为了案件,与武则天争论也持理不让,使她敬畏三分。徐有功被人诬告,武则天责问他:“你审讯的案子,办错的为什么这么多?”徐不慌不忙地回答说:“错案对做臣的来说,不过是人臣之小过;不乱杀人,才是圣人的大德。”徐有功是说自己不冤枉罪犯,又含有批评武则天滥杀的意思。徐有功的回答使武则天闭口无言,武则天知徐有功为人正直,便提升他为殿中侍御史。
  
  第二项政略是广开言路,兼听博采。武则天在太宗身边生活了十几年,深受太宗纳谏之风的影响,亲眼看到太宗从谏如流的大度胸怀使得群臣能广开言路,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武则天登基后也效法太宗,以政治家的气度让群臣各抒己见,博纳群智。贞观老臣刘仁轨,刚正不阿,上疏以吕后祸国事让武则天逊位,她却并不计较。朱敬则上书要天皇免除严刑峻法,施以仁政,广布恩德,使天下臣民消除恐惧和顾虑,得到武则天褒扬,被任以正谏大夫兼修国史。刘知几进言“赦令不可太滥,不要随便提升官吏,裁汰多余官员,节制恩赏及官员不可调动频繁”等意见,中肯而切时弊,均被采纳。
  
  武则天重佛事,喜祥瑞,群臣对此多有劝谏。圣历二年(699)十月,一树梨花奇异地开放,武则天折一枝梨花问大臣:“这是什么奇瑞?”诸大臣说:“陛下恩及草木,所以秋天的梨树能再次开花。”凤阁侍郎杜景俭却说:“现在已是秋天,草木忽然开花。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臣担心陛下布教施政有亏典礼。此外臣等身为宰相,本应助陛下大治天下,却导致天理物理不平,这是臣之罪过”说毕,倒地请罪,杜景俭不谄媚逢迎,敢于直谏,很使则天感动。脱口而出:“卿真宰相矣!”
  
  长安四年(704),80岁的武则天已经病倒在床,儿子、宰相也不能去看望,唯有面首张昌宗、张易之在旁侍候,张家兄弟俩眼看武则天病重,担心她一旦死去,自己也活不了,便暗暗地结党拉派,以备不策。这个阴谋被人揭发。武则天便命御史丞宋璟明,韦承庆、崔神庆宰讯。宋认为罪应处斩全家,武则天对宋璟说:“你暂时停止审讯,待我详细审查一下状子。”同时,又准备派宋璟到外地去巡查。宋璟知武则天意在为张家兄弟脱罪,便说:“过去规定:州县官有罪,官品高的派御史,官品低的派监察御史去审问。至于丞官,除非国家大事,是不应当去的,不知陛下派我外出是什么原因?”武则天无可奈何,宋璟毫不让步,坚决要把张昌宗逮捕下狱。武则天袒护说:“昌宗已经向我坦白了。”宋璟说:“谋反大逆,是不能允许首犯免罪的。”坚持要执以国法。他放高声调说:“昌宗受到特别的恩典,我明知坚持意见不会有好处,但大义激于内心,虽死而不遗憾!”武则天无奈,只得让昌宗到御史台去受审。宋璟正在审问,突然又传来武则天赦免昌宗的命令。宋璟说:“先没敲破这小子的脑袋,实在感到遗憾!”
  
  第三项政略是继续推行均田制,发展农业生产,抑制豪强和土地兼并,奖励垦荒。她多次发布诏令劝谏农桑。对于各个州县,如果农民耕地增加,农家有余粮,就对他们进行奖励。否则,就必须受到处罚。武则天促进社会改良的政策,打击了士族势力,使庶族地主势力得到发展,部分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社会矛盾也有所缓和。生产力明显有所发展。652年全国有380万户,而到705年,即增加到615万户,就是显着的例证。
  
  第四项政略是抵御外患,保卫疆土。她重视加强边防,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周边关系,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防、发展商业等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武则天执政期间的一个重要功绩是打击吐蕃、突厥族的进犯,安定了边疆。692年,唐王朝以王寿杰为将打击吐蕃族的屡屡进犯,获得全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部边防平安。武则天恢复了原有的安西四镇,原已中断的通往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也得以再次开通,使大唐帝国的声威重震西域。
  
  以上各项政略的实施,使女皇执政时期的中国,上承“贞观之治”,一直保持较为兴旺发达的局面,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倍增,边疆稳固,国家统一,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基础。但新的危机又出现了。
  
  风流女皇
  
  长期忙于政事,武后开始感到疲倦,再加上武则天虽与群臣在表面上维持着良好的君臣关系,但当年的滥杀所造成的阴影始终无法彻底驱除,因此,她的晚年是很孤独的。在这种心态下,她求助于自己的男宠。
  
  善于奉迎的太平公主是高祖的第18个女儿,一向和武后关系很好。她从市井中找来一个名叫冯小宝的美男子当作调谐阴阳的“灵药”献给太后,居然使年逾50岁的太后第一次真正尝到了过去传说中的闺房之乐。
  
  可以说,这朵艳丽绝伦的牡丹花,是在即将凋谢时才第一次体验到性爱滋润的欢愉。为了能让冯小宝经常进宫,太后将他送往洛阳名刹白马寺,落发出家成为住持,赐名薛怀义,他仗着太后的宠爱为非作歹,连贵为皇亲的武承嗣和武三思都争先为他打马开道,其他朝臣只好敢怒而不敢言了。
  
  后来,当薛怀义听说皇帝又新宠幸了一位御医时,他愤怒中竟将用6年光景修建起来的天堂和大佛付之一炬。皇帝终于忍无可忍,派太平公主诱骗薛怀义入宫,在瑶光殿中用网罩住后击毙。
  
  薛怀义仗诛不久,一度侍候皇帝的那位御医原本就是一个中年的温和男性,也因身体虚弱而被赶走。在这时候,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把年轻貌美又精通音律的张宗昌推荐给了母亲,武则天一见之下,十分宠爱。不久,张宗昌又把哥哥张易之拉了进来,于是,两兄弟就代替了前面的两人,成为武则天的又一代男宠。
  
  张昌宗是一位世家子弟,横笛高手,当他身着盛装出现在后宫时,就连宫中年长的女官们也不由地发出赞叹之声。这是一个俊美得令武则天心魄迷荡的美男子,连男人见了也不能不动心。武则天立即封张氏兄弟以高官、豪宅、奴婢、财物。
  
  由于武则天在私生活上很需要他们,又在政治上依靠他们,所以,他们两人的权势越来越大,其势力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像。以至连武承嗣、武三思这些武氏诸王也像当年奉迎薛怀义一样,争先恐后地讨好这对美少年,亲切地称之为五郎、六郎。
  
  武则天越到晚年,越是追求闺房之乐。她命僧人胡超调配长寿药,经过3年的岁月,耗资甚巨,终于完成。这可能是一种强性药,则天皇帝服后,感到近几年来从未有过的爽快。
  
  由于自以为恢复了往年的活力,这一时期在洛阳几乎每天都举行以二张为中心的宴会,武则天屡屡亲临。在一次酒宴中,武三思说张昌宗的美不属于人间,很可能是仙人王子乔转世。武则天听了很高兴,于是下令制造有鹤形图案的纱衣和有轮子的木鹤,由张昌宗扮成骑鹤吹整的“升仙太子”王子乔,并召来家之间等诗人观看赋诗。
  
  武则天更选拔了许多英俊少年在奉定府供奉。于是,宫中民间到处都传说“女帝淫荡”。更有甚者,“民间有人认为自己儿子色白,或有人自称阳物其大无比,乃天下绝品,而希望进入奉定府”。武则天的淫乱由此可见一斑。
  
  在皇帝眼中是神话中的玉童临凡的张氏兄弟,在一般朝臣眼中,却是将带来灾难的妖人。二张得势以后,经常胡作非为,贪赃枉法,随意打击不顺从自己的官吏,又私自杀害了议论二张兄弟权势过大的李显的长子和他的妹妹永泰郡主、妹夫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引起了朝廷官员的愤怒。一些大臣多次收集张氏兄弟的犯罪证据,想将其绳之以法,但都被武则天赦免。
  
  官员们看到用法律制裁不了二张,就采取了武力政变的方式,准备用武力将其杀掉。政变的目的起初并非为了推翻武则天,仅是为了杀掉张氏兄弟。宰相张柬之等五位朝廷的重要人物,联络羽林军将领以及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一大群势力,乘武则天卧病不起之机,突然发难,攻占了玄武门,在武则天的迎仙宫搜出张易之、张宗昌,就地处死,完全控制了武则天。
  
  事情既已至此,就顺便把武则天请下皇位,迎立中宗。政变的第二天,武则天下《命皇太子监国制》。政变后的第三天,中宗即位,去掉武周国号,仍称为唐,中断了十五年的大唐复立。
  
  武则天生有四子: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在武则天称制期间,李弘、李贤被武则天毒死和逼杀,李显曾即位为中宗,但没过多长时间,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李旦也曾在中宗之后为睿宗,不过“居于别院”,从未上过龙廷。
  
  中宗李显在武则天当政中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他先是被幽禁于皇宫别院,继而被流放到房陵,在房陵亦被软禁。在武则天当皇帝的十五年里,他们夫妻俩的确是胆战心惊地过日子,因为武则天已害死了两个亲生的儿子,李显惟恐什么时候厄运会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所以每当京城有诏书传来,李显都惶恐地要自杀。这时候,妻子韦氏总是劝他说:“人世间祸福无常,最多也不过一死,你又何必如此害怕?又为什么要急着自杀呢?”就这样,夫妻俩相依为命,一起度过了十五六年的惶恐岁月。
  
  公元705年11月,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愤恨而死。死前遗嘱:“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第二年,其子唐中宗不顾众人的强烈反对,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护灵柩回长安,与唐高宗合葬乾陵。
  
  人们看到在乾陵旁耸立着两座高大的石碑:一座是“述圣记碑”,记述着高宗的文治武功,碑文是武则天写成的。另一座就是武则天女皇的纪念碑,碑上只字没有。据说立无字碑也是女皇的遗嘱,让她的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无论是汉朝的吕后还是唐朝的武则天,她们身为女人,在其柔媚的外表下,掩盖着的是果敢、狠毒、强硬的性格。她们将刚烈和妩媚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把大略雄才与阴险狠毒的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可以说,她们具有英雄之相。
  
  武则天称帝十五年,前后专政近五十年,在她掌握政权期间,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间,共取进士二百零五人,而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五十五年间,取进士一千多人,选拔了一大批庶族地主出身的优秀人才。她还极其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倡导编纂了许多文化典籍。
  
  当然,武则天晚年生活靡费很大,让她的侄子武三思及男宠张氏兄弟把持朝政也造成了政治的混乱,尤其是她纵容女儿太平公主争权夺利,做了许多坏事。另外,她任用酷吏,大杀宗室大臣,李唐宗室近支被杀尽,除自己的亲生儿子李显、李旦以外,唐高祖、太宗、高宗的子孙全部诛除。十四年间的五十八个宰相,被杀被贬各有二十一人,占百分之七十二以上。武则天终于落下了一个“千古忍人”的恶名。
  
  但无论如何,武则天还是像一颗流星划过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苍穹,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引发着后人无限的思考。她的所有的意义,就在于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
  
  的确,她想把李唐王朝变为武周王朝的企图是失败了,后人谈起武周时期,只是把它当作唐朝的一个小插曲,或是唐朝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本不把它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朝代,更何况武则天临死之前,还政于李氏,仿佛本来是李家的政权,自己只是代为管理一段而已,连自己都不承认有独立的皇帝资格。
  
  当然,武则天更没有把中国变为一个“女儿国”,没有把中国的男皇制改为女皇制,尽管她不服,尽管她采取了许多畸形的手段进行抗争,她还是失败了,她所争取到的最大的荣誉是能与高宗合葬,这或许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她有着同皇帝平等的女皇的地位,但要想压倒男皇,那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
  
  然而,这已经够了,武则天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皇帝宝座上,给门阀士族势力以毁灭性的一击,使这块板结的土壤开始松动,也给黑沉沉的男人世界以沉重的一击,使中国的男人们终于被迫正眼看看女人,也重重地当众打了中国宗法观念的一记耳光,让中国男人从此不敢忘记中国女人的威力。
  
  我们决不做把男皇制换成女皇制的无聊之想,只是想通过武则天的成败,看看女人为中国历史注入的活力,这对于从深层里解放我们的思想,或许不无好处。
  
  也许是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开了女人做皇帝的先河,引得韦后、太平公主甚至安乐公主这样的女人都跃跃欲试;也许是武则天的雄才大略显示了女人的威力,使得中国的贵族妇女不甘再屈居人下或是屈居宫中,在武则天以后,唐中宗的皇后韦后、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以及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居然都想当皇帝,而且屡试身手,弄得乌烟瘴气,朝野不宁,确也算得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观。
  
  可惜她们既无其才,又无其德,剩下的只是一种野心。因此她们实际上只是想当女皇的野心家、阴谋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