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是文明与友谊之路。它像一条绚丽的彩带,从西汉时期的古都长安开始,穿过河西走廊,翻越帕米尔高原,直到地中海沿岸、印度、伊朗、伊拉克和欧洲腹地,绵绵7000千米。一路上,商旅使臣、僧人学者,络绎不绝。沙漠之舟载着人们,把我国的丝帛彩绸、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灿烂的文化传到西方;同时,也把西方特有的农产品和文化艺术的瑰宝送到中原大地。从西汉时期到隋唐的1000多年时间里,这条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东西方的大动脉,成为我国人民同国外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丝绸之路已载入世界史册。
开辟这条道路,打通我国同西方联系的人就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旅行家和外交家张骞。张骞约生于公元前175年,陕西汉中城固人。年轻时做过汉武帝近旁的侍从官。当时,北方的匈奴奴隶主屡屡派兵南侵,给人民带来了战乱。汉武帝决定派人出使西域去联络大月氏国,好共同抗击匈奴,大月氏在匈奴的西边,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经过匈奴。张骞胆识过人,自愿冒生命危险完成这一重大使命。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使臣,由一个名叫甘父的匈奴人做向导,率一百多名随员离开长安西行。过了陇西郡,渡过黄河上游,进入了祁连山匈奴人盘踞的地区。不幸,队伍被匈奴人发现,在战斗中,寡不敌众,张骞和甘父被俘。在匈奴人的监视和奴役下,张骞度过了漫长的十一年。公元前127年,张骞和甘父等人逃出了匈奴人之手。他们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连跑了几十天,在戈壁大沙漠中忍受干渴和炎热的折磨,射鸟兽充饥。他们跨过一望无际的白龙堆石海,沿着天山南麓,经过楼兰、焉耆、龟兹,到了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市一带)。为了找到大月氏国,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大宛国境(今苏联费尔干一带)。在那里,他们受到热情款待。大宛国王派向导护送他们经康居国(今苏联撒马尔罕),到达了大月氏。
张骞在大月氏生活了一年多,虽然未同大月氏达成共击匈奴的协议,但是却与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建立了联系,播下了友谊的种子。公元前127年,张骞他们动身回中原。为了绕过匈奴人的辖地,他们没走原路。可是,在翻越祁连山时,他们又被匈奴骑兵俘虏。单于非常愤怒,对他们严加看管。张骞他们白天背土筑城,晚上被囚禁,又苦熬了一年多。正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匈奴单于病死,他的兄弟和儿子争夺王位,起了内讧。张骞和甘父趁乱逃脱了囚禁,回到长安。十三年前出发时的一百多人,如今只剩他们两人了。
张骞向汉武帝报告了十三年来的探险经历和西域各国情况。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并任甘父为奉使君。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进击匈奴,张骞随军出征,由于他对匈奴的地理等情况熟悉,战争获得胜利。回来后,他被封为“博望侯”。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精兵五万,与匈奴决战,取得了胜利。这一年,汉武帝任张骞为中郎将,带着黄金、丝绸等贵重礼品第二次出使西域。他们来到乌孙,又派了副使分别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于阗等国,广泛开展外交活动,并邀请他们派使者到长安观光。公元前115年,张骞载誉而归。由于他的努力,汉王朝的影响扩大了,西域的交通开辟了。从那以后,中国的汉人地区也种起了葡萄、胡桃、石榴、黄瓜、蚕豆、豌豆、大葱、大蒜等农作物,西域的汗血马、玻璃、宝石、玛瑙、香料,以及乐器琵琶、中东的乐曲、印度的佛教、希腊的绘画等也传入中国。中国的蚕丝锦绸、炼铁炼钢技术、凿井技术,以及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都由这条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传到西方。这条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它和张骞的名字,永远为世界人民所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