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征日,是军事爱好者非常感兴趣的一件事。但是这方面的介绍极少。历史学者宋宜昌对中日双方的史料进行过非常完整的研究,甚至专门与日本学者进行过探讨,他的这份资料非常少见珍贵,是国内最全面的,摘录在此以飨读者。
日本拒绝元朝使者
公元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女真人赵良弼为国信史出使日本,一方面传递国书,另一方面进行战略侦察。
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三月,赵良弼由高丽再至日本大宰府,要求进京面见国王,大宰府西守护所拒绝,不得已回国。同年六月至京,忽必烈召见,询问出使日本情况,称赞其不辱君命。
赵良弼将他在日本逗留时对日本君臣爵号、州郡名数、风俗土宜等的考察呈上,忽必烈征询他对用兵日本的意见。赵良弼说:臣居日本将近一年,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得其人不可用,得其地不加富。赵良弼认为:舟师渡海,风险浪阻,祸害莫测;勿将有用之民力,填无底之洞;不可进攻日本。
这是赵良弼经过调查,得出的较为现实的结论。但是忽必烈迷信武力,不纳良言,开始组织元朝大军渡海伐日,这是东亚古代一次非常罕见的大规模跨海两栖登陆战。
至元十年四月,忽必烈趁耽罗岛林衍起事反对高丽王统治之机,派元军驻高丽统帅忻都、洪茶丘和高丽将军金方庆,率军攻入耽罗岛,控制了日本与南宋间的海上通道。就在这一年的二月,苦战6年的南宋襄阳失陷,南宋朝廷准备在江淮地区做最后的抵抗。
忽必烈召忻都、金方庆等回国,向高丽王传达忽必烈的造舰命令:共造舰900艘,其中大舰300艘,可载千石至四千石;拔都鲁轻疾舟(快速舰)300艘、汲水小船300艘,定于正月十五日动工,限期完成。六月,900艘按高丽船式建造的军舰完工,上报世祖。忽必烈任命征东都元帅忻都、右副帅洪茶丘、左副帅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0000人、高丽军5600人,加上高丽水手6700人,计32300人,于八月出发。
这是一支由蒙、汉、高丽三种部队组成的联军。联军的核心蒙古部队,经过着名统帅忽必烈的训练,军纪森然,英勇善战。部队的组织在当时亦较先进,每十人、百人、千人、万人各为一个战斗队,每队设长一人率领。千人队为兵力的基本单位,任命武功卓着的将领为队长。元军进攻的战术较日本先进,日本史书载:
击鼓鸣锣,杀声震天。日军战马惊恐不安,跳跃打转,当武士拨转马头冲向敌人的时候,已被敌人射中。蒙古矢短,但矢根涂有毒液,射上即中毒。敌数百人箭射如雨,长柄矛可刺进铠甲缝隙。元军排列成队,有逼近者,中间分开,两端合围,予以消灭。元军甲轻、善骑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于进退。大将居高处指挥,进退击鼓,按鼓声行动。在后退时,铁炮中装铁弹,随着火焰喷出,四面烈火,烟气弥漫;其声凄厉,心碎肝裂,目眩耳聋,不辨东西,被击毙者极多。
元军的武器和战术,日本武士从未见过,因而在初次接战中,损失不小。当年在征伐世界的过程中,蒙古军的战略战术和武器装备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反过来看当时日本武士军队的情况:
日本武士部队的基础是守护地头制(庄头制)。这是幕府时期形成的兵制。守护,是掌握某一地方兵马大权的最高行政长官;地头,是管理公私土地进行征税的官吏,对其所管理的土地拥有警察权。他们按其管理的土地面积大小,蓄养私兵。这种私兵叫做“家人”(族人、家人)、“郎党”(家臣)。家人是守护、地头一族的世仆,在需要时即成为武士队伍的骨干。郎党类似汉、唐的部曲,是第一线的战斗员。这种以主从关系构成的部队,组织巩固,不易溃散,散可以重聚。家臣以死于君主马前为荣,因此,战斗力颇强。但是,这种队伍是各自为战的,指挥不统一,偏重于一骑对一骑的单打(即一骑打),因此战斗时几乎是混战、无组织无纪律,不易指挥,无战术可言,因而从整体上说战斗力是弱的。日军尚未经过大战的洗礼,没有系统的战略战术理论,还只是正规军队的雏形。
第一次战争日军“伏尸如麻”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军十月三日从高丽合浦(今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十月六日占领对马岛;十四日傍晚攻入嘉定壹岐岛;十六日逼近肥前沿海岛屿及西北沿海带,元军没有在此处登陆,而是将军力直接指向博多湾大宰府。
元军进攻对马岛的消息,十七日才送到镰仓;到二十二日,镰仓幕府方知对马岛为元军占领,而这时,元日第一次战斗已经结束。日本朝廷和幕府对元军的入侵,没有任何具体部署和指挥,战斗主要在大宰府少贰藤原经资的指挥下进行。
十月十九日,元军舰队进攻博多湾,杀散海滨守军,占领今津一带。此处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作战,且距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因此,当晚元军退回船上,准备次日进攻大宰府。二十日晨,元军展开登陆战,一部元军从博多湾西部百道源滨海一带登陆。头天晚上已在此布阵的第一线指挥藤原经资所率500名骑兵,并没有趁元军登陆半途邀击。而是在元军登陆整顿好队形后,方始按日本会战的惯例,由主攻部队放射“鸣镝”,表示进攻开始,然后由一名武士单骑搦战,驰在前边,大队骑兵随后冲杀。日本武士对元军的战术,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当日本骑兵队伍逼近时,元军鼓声齐鸣,喊杀声震天,硬弓短矢,喷射火焰的大炮轰鸣,日本武士心惊胆裂,战马惊恐不前,被元军分围合击,死伤严重。百道源战场日军“伏尸如麻”。蒙古军征服世界,以少胜多,靠的就是协同作战能力强。
另一部分元军攻入百道源西部的赤坂高地,肥后武士菊池二郎武房率武士130骑与元军展开战斗,藤原经资所率武士部队,按一族一门的战斗组织形式,轮番与占领赤坂高地的元军殊死战斗,终于迫使这部分元军向鹿原方向后辙。战后,肥后武士竹崎季长以自己参加战斗的经验和目睹实况为基础,绘画《蒙古入侵绘词》一卷,为研究元日战争留下了比较逼真的史料。
鹿原及鸟饲一带的元军,继续登陆,扩大占领地盘。日本北九州各地武士一队一队轮番进攻元军。尽管武士军队人数不少,但就每一队武士说,都较元军为少,因而死伤惨重。
这时,另一部分元军从博多湾东部箱崎方向登陆,占领岸边松林,从背后夹击与百道源军作战的日本武士。该地守军大友赖泰的武士队伍经受不住夹击,向东南方向撤退。由于他们的撤退,使与百道源元军作战的日军腹背受敌,被迫也向大宰府水城方向撤退。
二十日,元军与日军鏖战一整天,近傍晚时候,占领了博多湾箱崎等地。日军被迫全面撤退,但元军咬住不放,尾随着日军节节紧逼。元军作战指挥刘复亨为了更好地指挥,从高坡走下,骑马前进,被日军前线指挥藤原景资发现,他立即引弓搭箭,将刘复亨射落马下。元军统帅受伤,进攻势头受挫,加之天已黄昏,遂停止进攻。
元军统帅忻都召集会议讨论第二天的军事行动。经过一天的奋战,元军对日本武士的勇猛战斗,颇有惧意,而且一队队参战的武士部队很难准确地估算其数字,以为数倍于元军。同时,元军虽然占领了滩头阵地,但死伤不少,兵疲矢尽,且统帅受伤,这些都对元军统帅忻都产生了影响,使其不能正确判断战争双方的形势。高丽军将领金方庆比较冷静,他看到当时的战争形势对元军有利,认为只要坚持苦战,将可攻取大宰府,保住阵地以等援军,所以他建议:“我军虽少已入敌境,人自为战,即孟明焚舟、淮阴背水计也。”但忻都否定了金方庆的正确意见,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策疲兵入境,非完计也,不若班师。”忻都决定,全军撤至船上,明日班师。当夜,大风暴雨突降,元军不熟悉博多湾地形,船触礁者极多,忻都连夜率军冒风雨撤退回国。
元军侵日的第一次战争,就这样结束了。史载,元军未回者约13500余人,为侵日元军的半数。这并非都死于战斗,主要死于风暴。
日本全国祈神并加强军备
第二天,日军在大宰府水城列阵,却不见元军进攻,派出侦察人员始知,博多海里已无元军船只,元军撤退了。
元军遭暴风袭击、人溺船毁连夜遁走的消息传入京都后,幕府、朝廷、公卿大臣、武士和人民,无不认为是天佑。因此,全国上下开始了祈神运动。一酬谢神佑,二祈使元军勿来。
当时实际掌握朝廷大权的龟山上皇从十一月初开始,向寺、社奉献钱币,在延历寺为祈愿“异国降伏”,修行五坛法、金轮法、佛眼法、四天王法。现在看来这种迷信活动似乎可笑,但在当时,是天皇朝廷惟一能做的事。因为天皇政府不掌握军队,备战的问题完全由幕府进行。
幕府的掌权者北条时宗也在祈神。北条时宗信仰禅宗,师事道隆。身为武士统帅的北条时宗尚且如此,其他武士的崇佛情形不问可知了。
日本人在战争中成长起来了。为防元军再次入侵,北条时宗着手增强本部的守护力量。首先加强长门守护所的力量,任命胞弟北条宗赖为长门守护,统率长门、安艺、周防、备后各国的“御家人”,防卫西部。与此同时,增派北条实政去镇西主持九州方面的备战工作。
北条时宗增强西部兵力后,又在博多湾沿岸修筑石坝,作为防御工事。石坝西起今津,东至箱崎,坝高约五六尺,厚约一丈,沿自然地形长达十余公里。建治元年(公元1275年)十一月,幕府下达“异国征伐令”,准备入侵高丽。尽管军队没有出征,但已有部分武士未经幕府批准,自行侵扰高丽南部沿海。
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征伐日本的目的,在于威吓日本,促其迅速通好,尚无灭日的决心。忻都等元军统帅利用忽必烈的这种想法,掩饰了遭风退败的实情,以“入其国败之”的战绩,上报世祖。忽必烈信以为真,认为日本受到了应有的教训,必将与元通好。因此,在至元十二年二月,大赏征日有功将士,同时决定派出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着等,携带国书出使日本。
八月,元使杜世忠一行至镰仓。北条时宗既不接受元国书,也不考虑其他后果,下令斩元使之首,表示自己的勇武不惧。九月七日,元使杜世忠一行30余人,被斩于镰仓龙口,只放逐4名高丽船员。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南宋亡,元统一中国,这时忽必烈注意到杜世忠尚无消息。南宋降将范文虎奏请以自己的名义写信致日本政府,请求通好。范文虎的使者周福,在同年六月抵日,八月被杀于大宰府。这迫使忽必烈萌发出征服日本的决心。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忽必烈任命忻都和洪茶丘为第二次征日的元军统帅;同时,命令高丽王造舰900艘。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杜世忠被杀的消息传至元都,忽必烈征日决心始定。为了集中领导征日工作,他特设征东行中书省,任命范文虎、忻都、洪茶丘为中书右丞,行中书省事,加封高丽王为中书左丞。
第二次战争元军将帅不和
忽必烈着手建立海军。命范文虎往江南募集从军者计10万人,战船3500艘,组成江南军,从水路出发。另一方面,命洪茶丘至东北,招募辽阳、开原等地从军者3000人;忻都仍统领蒙古军;又任命高丽将军金方庆为征东都元帅,统率高丽军10000人,水手15000人,战船900艘,军粮10万石。三军合计40000人,组成东路军,取道高丽东征。
元世祖军事部署就绪之后,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正月,召集两路征日军统帅会议,任命元军优秀宿将阿剌罕为两路军的总指挥。会议确定,两路军各自择期出发,于六月十五日至壹岐岛会师。同时,忽必烈命令各船携带农耕器具,以备占领九州之后作屯垦之用。
忽必烈又指示,取人之国者,在于得到百姓土地,切勿多杀。同时,将帅要同心合力,切勿猜忌。忽必烈已看到将帅间的不合。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初,高丽王上书世祖,日本武士犯边,要求出兵追讨。于是,元世祖下令征日大军出发。
本次征日的先锋是东路军。五月三日,东路军自合浦起锚,开往巨济岛等待江南军。待命半月,尚未到预定会师日期,忻都决定不再等待。五月二十一日,东路征日大军舰队直驶对马岛,元军第二次侵日战争揭开战幕。
元军征日东路军进攻对马岛的世界村(上岛佐贺浦)、大明浦,守岛日军奋勇抵抗,因众寡悬殊,全部战死。元军占领对马岛后,不顾忽必烈的指令,大肆杀掠。五月二十六日,东路大军攻入壹岐岛。占岛后,理应按忽必烈的军事会议精神,在此等待江南军。但是,忻都自恃有上次战争经验,且兵力雄厚,尤其担心江南军抢首功,因而贸然率军自壹岐岛出发,驶向博多湾。六月六日,东路军抵达博多湾海面。忻都派出一支小型舰队,驶向长门,牵制长门守军,使其不敢救援大宰府。
元军进攻对马岛的消息,10天后才送到幕府和京都。元军进攻长门的快报,六月十四日方始送到。消息震惊了镰仓和京都。舆论惊民,以致出现市无粜米,民有饥色。后宇多天皇亲临神只宫祈祷七昼夜,龟山上皇在石清水神社祈祷,又派人去伊势神宫祝词:愿以身代国难,各王公大臣纷纷向寺、社献币、写经、诵经。
藤原经资统率北九州武士,立即进入沿海石坝阵地,严阵以待。通过第一次元军入侵战争,他们已取得了战争的经验教训,对部队进行了调整。总指挥仍为藤原经资,大友赖泰作副手,参加第一线的战斗员大约有4万人,此外,其他地方部分御家人和武士,也参加了九州的战争。
六月六日,元军舰队驶进博多湾,发现沿海滩头筑有石坝,登陆困难。忻都派出侦察部队,侦察终日,始知志贺岛和能古岛防御薄弱,未筑石坝,遂命舰队靠近志贺岛下锚。元军第一次侵入博多湾,是以突然袭击而得手的;第二次侵入,日军防御已做好准备,元军已不再是突袭而是强攻。
七日晨,洪茶丘所率元军登陆占领志贺岛,与元海军形成犄角之势。八日和九日,元日两军的陆战,集中于这个狭长的岛屿上。志贺岛在海潮退时,露出海滩直通陆地,元军力图从海滩突破,进攻博多守军后路。因此双方的争夺战极其激烈。《张成墓碑铭》载:
八日贼遵陆复来。君率缠弓弩,先登岸迎敌,夺占其口要,贼弗能前。日晡贼军复集,又返败之。明日倭大会兵来战,君统所部,入阵奋战,贼不能支,杀伤过众,贼败去。
战斗越来越激烈,高丽军也投入这场争夺战。日军副指挥大友赖泰之子大友贞亲率日军突入,击退元军和高丽军,恰遇洪茶丘。幸亏王万户率军抢救,战退日军,洪茶丘方免于难。九日,日军又来进攻。在这狭长的滩头阵地,元军不能发挥其所长,日本武士一人一骑的战斗方式却发挥了优势,因而元军伤亡很大。据日本史书记载,元军被杀千余人。战斗进行到六月十三日,元军未能前进一步。这时正值六月(公历七月)盛夏,元军长期在船上生活,蔬菜、饮水供应困难,疫病不断发生,病死者已达3000余人,抢占博多湾的计划已难以实现。因此忻都等决定,于六月十五日率军撤离志贺岛,驶向壹岐岛,与江南军会师。
台风成了二次战争主角
江南军未能按期到达指定地点会师。五月,征日行省侦知,靠近大宰府的平户岛守军皆调至大宰府,应以该岛作为两路军的会师地点。忽必烈将此情报通知两路军统帅阿剌罕。阿剌罕决定于平户岛会师,后在六月初因病死去。忽必烈任命阿塔海继任统帅。由于人事更动,致使范文虎江南军未能按期出发。范文虎于六月初已派出先遣舰队去壹岐与东路军联系,这支先遣队却误至对马,以后始至壹岐。九州日本守军知江南先遣军至,总指挥藤原经资率一部军队进攻壹岐。六月二十九日和七月二日,激战两日,日军不敌,退走。
范文虎因先遣舰队已发不宜久等,在阿塔海未到任的情况下,命江南军于六月十八日开航。阿塔海六月二十六日到庆元时,江南军已全部离港,所以阿塔海未能参加江南军的指挥工作。江南军在七月底全军进入指定阵地,与东路军会师,七月二十七日开往鹰岛,受到日军舰队的截击。《张成墓碑铭》载:
贼舟复集,君整舰,与所部日以继夜,鏖战至明,贼舟始退。
战争进行了一天一夜。天明,日军撤退之后,范文虎与忻都等相议,“欲先攻大宰府,迟疑不发”。两路大军会师,军势大振,本应立即进攻大宰府,其所以迟疑不发者,大概是看到了台风到来的前兆,“见山影浮波,疑暗礁在海口,会青虬见于水上,海水作硫磺气”等等。元军两路统帅皆无海上知识,见台风前兆不知躲避,如果当时退至平户、壹岐、对马或高丽,尚可保全。但他们在海上“迟疑”了一天。
八月一日,台风袭来,元军船毁人溺,师丧大半。台风过后,江南军张禧即乘船各处寻救元军将士。江南军总指挥范文虎舰碎,抱船板漂流海中,被张禧救起。张禧立即向他建议,江南军士卒未溺死者尚有半数,且皆为青壮战士,可以重整旗鼓进行战斗,利用船坏将士义无反顾的心理,强行登陆,扩大战果。从当时形势看,这个建议是可行的。但是,范文虎刚刚脱险,慑于台风,已无斗志,坚持回师。他对张禧说:“还师问罪,我辈当之,公不与也。”江南军于是收集残卒班师。这时平户岛尚有4000军卒无船可乘,范文虎命弃之不顾。张禧不忍,将船上75匹战马弃于岛上,载4000军卒回国。
第二次元军侵日战争和第一次一样,遭遇台风而失败。元世祖忽必烈准备数年的侵日战争,因用人不当,以致江南大军10万之众、3500艘战舰,不见一阵,丧师而还。
范文虎回师后,被遗留在日本海岛上的元军士卒约3万人,除一部分被俘外,大部被日军杀害。
范文虎等回至元都,向忽必烈汇报时,编造一个弥天大谎:
至日本,欲攻大宰府,暴风破舟,犹欲议战。万户厉德彪、招讨王国佐、水手总管陆文政等,不听节制辄逃去。本省载余军至合浦,散还乡里。
范文虎和忻都等联合欺骗忽必烈,隐瞒了会师失利、台风破舟等事实,把失败的罪过推到部下厉德彪身上,骗过忽必烈,且受到赏赐。一年之后,于阊等人从日本逃回,忽必烈始知真相,震怒中将征日军大小将领,全部罢职。忽必烈不甘心这不可思议的失败,又积极备战,以图洗刷两次征日失败的耻辱。但出师未成,忽必烈即于1294年死去。
于是,忽必烈征日在悲壮、宿命、神秘中结束了。(据《中国海魂》李峰萨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