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故事大全 > 历史名人

孔子小时候的故事,年少时的孔子故事

发布时间:2021年2月5日责任编辑:吴小东来源:故事会 标签: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哲人。在他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中,他曾率领弟子到过卫、陈、宋、曹、郑、蔡、楚七国,四处游说,但却始终没有得到诸侯的重用。晚年的孔子,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其教学内容以仁学为中心,以周礼为规范,着重培养忠、恕、孝、悌等伦理道德。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使许多过去根本无权受教育的平民子弟首次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还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注重复习、言教身教并重等。
  孔子小时候的故事,年少时的孔子故事
  逆境中勤学不止
  
  孔子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一直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一直都教导孔子要做一个心存理想、不断进取的人。
  
  母亲日夜为家务操劳,终因体力不支,病倒了。可是,就在母亲卧床休息的第四天,孔子就被母亲逼着上学去了。但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早早回家,一进门就忙着刨地、浇园、垫猪舍、喂鸡、烧火、扫地,夜间则和养病的母亲一起编草鞋。母亲责怪他学习没有以前用功,孔子微笑着解释说,在乡校里读了一天书,脑子里混得像一盆糨糊,现在正需要休息,再说,干着活也能思考问题,也能背书。
  
  孔子虽然年纪轻,但干起活来非常细致,干什么像什么,速度有时比那些经常做家务的老手还快。母亲的重担被孔子接去了许多,得到休息的身体也一天天在恢复。
  
  母亲颜徵在病中也未闲着,常常打起精神支撑着坐起身来,给儿子做了一件新上衣,准备过年穿。这天傍晚,新衣服做成,孔子放学回家,刚想抓起扁担去挑水,颜徵就扯着儿子的手进了里屋,喜形于色地说:“来,丘儿,试试娘给你做的这件新上衣合身不?”
  
  孔子见母亲今天特别高兴,乘机告诉她说:“娘,从明天起,孩儿不再上学了。”
  
  “这是为什么?”颜徵吃了一惊,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
  
  “乡学里的先生尽是些迂腐老头,”孔子解释说,“满腹空空,教起书来比娘也相差很远……”
  
  “胡说!”母亲颜徵打断了儿子的话,“小小年纪,就这样骄傲自满,竟然连先生也不放在眼里。”
  
  “就是嘛,先生还特别懒,根本不让提问,你一问,他就吹胡子瞪眼睛。自打进了乡学,孩儿什么新知识也没学到,尽是自己温故而知新。”小小孔子不服气地辩解着。
  
  母亲不相信孔子的话,于是找来邻居家的孩子曼父,询问乡学教书先生的事情,曼父也不喜欢乡学里的教书先生,就把学校里的情况讲给颜徵听,颜徵于是相信了儿子讲的话全是实情。
  
  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不同意儿子的请求,她心平气和地对孔子说:“不上学怎么能精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
  
  孔子告诉母亲,自己可以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不像在乡学里,先生尽是纸上谈兵,什么也不会干,连长鞭都甩不响,更不用说驾驭烈马了。他还打算到叔孙氏家里去放牛,因为他们家里有好多好多的藏书,可以借来阅读。白天的时候,把牛赶到牧场里,让它们吃草,自己就可以以草地为课堂,读书学习。旷野里的空气新鲜,又没有同学吵闹干扰,学习效果将比在课堂上好得多。再说,从事这些活动,也可以体验人生哲理,为将来入世做事奠定基础……
  
  颜徵静心地听着儿子的讲述,心底泛起了一股热浪,眼圈湿润。她知道,儿子这是为赚钱糊口,为自己分担忧愁,使自己今后少吃苦,才将辍学说得这样天花乱坠——儿子长大了,知道体贴疼爱母亲了,她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儿子的话确有道理,如果这样做,自己的处境,这个家庭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变,有所好转。然而,这是断然使不得的,她说:“丘儿,娘知道你这一片赤子之心,可是,咱不能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子怎么能去干那些卑贱之事呢?孩子,只要你将来能成大器,娘再苦再累,心里也甜呀!……”母亲边说边扯起衣襟擦那湿润的眼角。
  辍学回家的小牧童
  
  其实,孔子何尝不知道放牛、当吹鼓手之类的事情与自己的身份不符呢?家庭的熏陶、乡学的教育、社会的习染,早已在他心灵深处形成了贵族阶级的等级观念。然而,面对积劳成疾的母亲,面对无米下锅的生活困境,他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办法呢?孔子知道,要想说服母亲不去上学是不可能的,只好用善意的谎言暂且瞒过母亲。
  
  从此,孔子真的到叔孙氏家放牛去了,而且他与人家讲定条件:他为叔孙氏家放牛,叔孙氏家中的藏书任他借阅。
  
  这可是一个奇怪的“条件”,孔子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一方面在天地间饱览壮美河山,感受大自然所赐予的妙趣横生的景致,一方面又不间断地读书学习,让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向前迈进。
  
  牧童们都愿与孔子结伴放牧,一则因为他身材高大,被誉为“长人”,力大无穷,和他在一起,便没有人受欺侮;二则他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特别是他腹中装着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和他在一起,胜似上学读书,因此,孔子所到之处,便有牧童尾随,牛羊成群。
  
  勇敢少年智斗公牛
  
  “救人哪!”,一天,孔子正在山坡上放牛,忽然,远处传来一阵呼救声。孔子抬头望去,只见一头黑色公牛撅着尾巴,腾起四蹄,在追赶一个十四五岁的牧童。牧童哪是黑公牛的敌手,跑了一程,便跌倒在地,凶狠的黑公牛向牧童俯冲过去。
  
  说时迟,那时快,孔子一个箭步斜蹿过去,紧紧地拽住黑公牛的尾巴,疼得那黑公牛原地转了两个圈。
  
  黑公牛见后边有人袭来,放弃了追逐的目标,转过身来对付孔子。
  
  孔子蹿上前去,奋力抓住黑公牛的两只角。只见那黑公牛瞪着两只血红的大眼,一心要和这“大铁塔”比个雌雄,赛个高低。
  
  吓呆了的牧童瘫在地上,孔子顺势踹了他一脚,喊道:
  
  “快逃!”
  
  经孔子这一喊,牧童惊魂方定,连滚带爬地逃跑了。
  
  草地上,孔子与黑公牛僵持着,一会儿黑公牛将孔子推着后退,一会儿孔子捺得黑公牛让步,你来我往,数十回合不见分晓。
  
  爬上树的孩子跳下来了,潜入水底的牧童也钻上来了,大家呐喊着围拢过来,给孔子加油助威,可是谁也不敢靠近跟前。
  
  黑公牛毕竟是畜生,只有勇力,而无智谋。只见孔子拽着牛的双角主动后退,那黑公牛以为孔子已经败阵。孔子顺势一转,用尽了平生力气,飞脚踹那黑公牛的前腿。黑公牛疼得前腿跪倒,伏卧在地,大肚子一鼓一鼓地喘息着。孔子跃身骑上了牛背……
  
  牧童们欢呼着蜂拥而至,齐声喊道:“打死这畜生!”、“狠狠地惩罚它!”
  
  孔子并没有这样做,他见黑公牛不再挣扎,就跳下了牛背。这时候黑公牛爬了起来,瞅瞅孔子,斜着眼睛跑掉了。
  
  获救的牧童连忙向孔子跪倒,感谢孔子的救命之恩。孔子将他扶起来,向他说明这是自己应该做的。这时孩子们才发现,孔子的衣服被撕破了,脸上、手上都在淌血……
  
  孔子回到家里,母亲见状大吃一惊,还认为儿子与人打架斗殴弄成这个样子呢。孔子兴奋地向母亲讲述了自己斗公牛、救牧童的经过。母亲听后,不胜欢喜,她和儿子并坐在院中的石凳上,双手捧着孔子的脸看了又看,瞧了又瞧说:“你真勇敢!真像你的父亲呀!”
  
  这个聪敏勤奋,又有着过人勇气的孩子就是少年时代的孔子,他纵情天地间,博览群书,最后把学得的知识融会贯通,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