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 :交奇友,立奇志
身在乡村的青年毛泽东一直怀有一个宏愿:做一件改造国家,改变民族命运的大事。所以当时他被冠以“毛奇”的外号,意为“立奇志,交奇友”。
毛泽东八岁才在家乡的私塾启蒙读书,但他对私塾先生教的《四书》、《五经》兴趣不大,却喜欢读那些古典小说和当时比较进步的书籍。《盛世危言》是一本宣传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书,毛泽东当时想尽办法借到了这本书,并留下了一张还书的便条。
毛泽东在离开韶山冲之前,改写了一首日本诗人的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毛泽东经常干一些奇事,在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到处搞寻友启事,“毛奇”的外号也是从那个时候叫起立的。当时他周围有一批进步青年,像蔡和森等这些人,就成立了一个新民学会,学会的宗旨,就是要做新的国民,改变旧风俗,改变旧中国的一些不好的习气,做一个新的国民。
毛泽东特别喜欢锻炼身体,还发明一些强身健体的体操去传播。
“李德胜”:正义之师必胜
1947年春暖花开的季节,蒋介石调动20万大军进犯延安。当时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的兵力只有区区3万余人。
重兵压境,延安人心里十万火急,同仇敌忾的延安军民决心打一场延安保卫战。而此时在毛泽东的眼里,却不仅仅只有延安。3月11日,他力排众议,决定在必要时撤离延安。为了拖住几十万国民党主力,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只率领四个警卫连的兵力留在陕北,同敌人兜起了圈子,并有意让蒋介石知道。为了隐蔽行踪,毛泽东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李德胜”,意思是离开延安取得胜利。
与此同时,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前线同几十万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殊死较量,并击毙敌29军军长刘戬和中将师长严明。
当时蒋介石的军队已经失去民心,所以毛泽东一声号召,老百姓就能够一起干!毛泽东也一直没有离开过军队,包括长征,他是跟着部队一块走过来的,实践是他最好的军事教材,他的军事思想是看看来的,更是打仗打出来的。
“枪杆子”: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长沙一个叫许克祥的小军阀,只用了一个团的兵力,就把湖南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摧毁了。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马日事变”。近在眼前的“马日事变”,对毛泽东的震撼太大了。于是,在武汉召开的中共“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的发言语惊四座。他说:“从前我们说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农民运动。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的……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
毛泽东的这句话,后来被概括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一个根本战略。军事智慧!毛主席那个床上,一直到晚年的时候,都放着《孙子兵法》。还有世界着名军事家的一些着作,他也在看。其中有几本,可能就是从长征途中让书童挑担挑过来的,那个书皮都磨损了,用手捻在上头,好多地方都往下掉。可见,他一直在研究军事方面的东西。
“笔杆子”: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1945年开始,气势恢宏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势如破竹。解放战争进入最后的决战关头,毛泽东从陕北东渡黄河,住进了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叫西柏坡的小村庄。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就是在西柏坡的农家小院里指挥的。在这里,毛泽东把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1964年1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了来访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见到了延安时期就认识的老朋友,他又谈起了自己走上武装反抗道路的过程。他说:“我年轻时根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从未听说过共产党,更没有想到,我会成为一个战士,并组织一支部队去打仗。我是被迫这样去做的,因为反动派杀人太多。”
在被蒋介石围追堵截的长征途中,毛泽东创造了“四渡赤水”这一军事奇迹,但他却对人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抗日战争的时候,毛泽东写了一篇文章叫《论持久战》,他用大量的事实分析,得出结论--日本必败,中国必胜。这一论点一出,当时连国统区的人都为之哗然。像蒋介石的“小诸葛”白崇禧,也都非常赞赏。所以当时国民党的正规军都人手一册。还有在中国革命最关键的时刻,到底红旗能扛多久,一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把很多人的激情给燃烧起来。
毛泽东的笔杆子里头渗透了很多枪杆子里面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