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故事大全 > 文化常识

古代科举考生如何作弊

发布时间:2023年5月15日责任编辑:刘小树来源:半月谈
  古人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任何一种制度无论设计得如何严缜,都有不完备之隙,容易被投机者钻空取巧。科举程序也是一样,设置的再严密,科场中枪替夹带、贿赂舞弊任然屡禁难止。古时作弊有如下几种:
  
  1. 放鸽作弊。古代科举考试,考场多采用格子间式(贡院),一溜排开,每人一间。考试时间可长达一天,有考生展开一个布条摇晃,引鸽子飞入,考生将试题题目卷筒让鸽子带出考场;待外面答完鸽子再飞回来交给考生誊抄。此劣迹隋朝偶见,唐朝屡见,宋朝则泛滥。到辽金时期,朝廷狠刹作弊之歪风,每临三试(县府、省、中央),就诏派北部金人游牧骑射高手,守卫考场四周,见有鸽子进出一律射杀截获“抄文无计”,到清朝更有火枪手伺候,枪法精准砰砰炸响,吓得鸽子四散逃窜,又称“射文队”。
  
  2. 投石作弊。宋朝时,有好事者发现考场围墙外有大树一排,就爬树居高观察发现不错,就向考生收钱许诺帮助传信,好事者用答案包裹石子,投入考场屡屡奏效。金代监考制度最严,监官巡查日紧,许多投入的“石子信”遗留地面无人敢检,被宦官查获,后来钦差禀报朝廷,皇帝大怒昭告天下“伐掉周遭树木永不再植”。
  
  3. 贿赂考官。由于许多官吏本身就是贿赂升迁的“捐官”,对考生上贡的银子岂不笑纳。于是上行下效考场贿赂之风日盛。许多考官收了银子,考场之上偷偷为考生传递答案。不过朝廷本意是招揽天下人才,对举报作弊的官员往往严查不怠。史料上有这样的故事,说的是唐寅(唐伯虎)被皇帝剥夺举人资格之事:唐寅于明朝弘历11年(1498)参加奉天府乡试,被录为第1名解元;钦命主考官粱储回到北京,在拜访大学士程敏政时,将唐寅文章给他看,才高气傲的程敏政连连称赞;次年春天唐寅和叙经2位举人赴京会试(考进士),到得京城即去拜访程敏政。席间唐寅向大学士请教为文之法,并索取旧作以备揣摩;不料程敏政被皇帝钦点为本次会试主考(即弘历12年(1499)会试)。不想给事中华咏奏报皇帝“程敏政向唐寅、徐经出卖了本次会试的试题”;皇帝大怒,令将程敏政、华咏、唐寅、徐经下狱彻查。最终罢去程敏政官职,免去唐寅、徐经举人资格永不得应试;唐寅受读书人嫉妒白眼,生生受此案牵连,终不得志靠卖字画为生。可见朝廷对考试制度重视。
  
  4. “枪替”代考。由于古时甄别手段很差,很长一段时间里“枪替”盛行,那些不认真读书的富家子弟,为讨取功名,不惜出够银子雇请替考人代替考试,叫“枪替”。枪替有2种,一是代替自己入考场;二是同场考生传卷子抄录。一旦被查明事实即被除名永不录用。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会试,就发生“枪替”被抓事件:史料说举子沈同和为求高中,请人代答试卷,而得“会元”,给他代笔的赵鸣阳却只得第6名。不料东窗事发舞弊被抓牢,两人都被除名,所以《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会试》进士放榜时,没有会元和第6名的名字。
  
  5. 贿赂偷考卷。历史上也有贿赂成功而载入史册的,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皇纲松懈腐败成风,万历三十八年庚戍科会试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江南举子钱谦益,为达到夺魁目的,使万两银子买通了“内监试”和“大总裁”,满以为高第“会元”万无一失。而直隶举子韩敬的卷子早早被刷掉,原本已经落榜,其老师手眼通天让别的考官捡回卷子,化费四万两银子四处托人,直至买通更有权威的宦官,确保当了“会元”,并如愿夺得“状元”。那位钱谦益银子虽没百花,落个第三名“探花”烦恼之极。百姓大臣尽然全知,唯沉迷酒色的万历皇帝糊涂,出现“四万两状元”可见科举考试舞弊之一斑。
  
  6. 因馊主意丢状元。还是明万历年间,朝廷不重人才信歪论那有不亡国之理。说的是明天启年间的名将孙承宗曾任兵部尚书,经略满腹驻守辽东御敌,抵抗清军战功卓着,令清军望其生畏。但早年参加殿试却遭遇怪事,明万历三十二年甲庚科会试,据说殿试时孙承宗与浙江杨守勤旗鼓相当,有权势大臣偏袒杨守勤,给皇帝出馊主意“谁能倒背皇历谁便是状元”,勤勉的孙承宗背不出来屈居“榜眼”,让投机取巧的杨守勤摘得“状元”。故事没有完结,到明崇祯年间,执掌兵权的孙承宗被奸人诬陷革职还乡,待清兵入关明终灭亡,清黄太宗曾诏孙承宗入阁为官,因其拒绝被杀。后清朝皇帝感其忠诚,特颁旨以后殿试,必给孙承宗留一个上榜进士名额,呜呼,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