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故事大全 > 文化常识

《论语》是怎样成书的?有怎样的地位?

发布时间:2021年2月5日责任编辑:张小石来源:青年文摘
  《论语》一书共20篇,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语行事,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材料。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由此可知,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后来,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们经过几度汇集而成。有人认为,其最后成书是由曾子的学生编定。实际上,先秦时期有若干种不同的《论语》存在,只不过是后来大部分已经散佚罢了。到了汉初,广开献书之路,遂有大量的史书出现,其中也有《论语》的不同版本。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坏孔子旧宅时也得到了一批古书,其中就有《论语》。后人根据各种《论语》所传之地和文字书写的不同而分别命名,其中比较着名的有《齐论》《鲁论》和《古论》三种。
  
  《古论》系刘余从孔子旧宅墙壁中所得,计有21篇,其文字都是秦代以前的古文。三国时何晏的《论语集解序》说:“《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古论》中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它把《尧曰》篇中的《子张》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其编次也与《齐论》和《鲁论》不同。《齐论》和《鲁论》可能出现在汉宣帝年间,略晚于《古论》而出现。《鲁论》20篇,《齐论》22篇,而《齐论》中22篇的章句很多是和《鲁论》相重复的,但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
  
  把三种《论语》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古论》与《鲁论》虽然篇章不同,但这只是分合的不同,并没有什么实质差别,好像《鲁论》是《古论》的翻版,这可以证明二者是同源的。但它们和《齐论》的差别就比较明显。再者,《古论》《鲁论》都出现于鲁地,而《齐论》则出于齐地,可以证明三《论》乃出于两源。
  
  据《汉书·艺文志》,在汉朝时期,传授《齐论》《鲁论》的均有名师。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鲁论》,后又讲习《齐论》,于是,他把两种本子合而为一,以《鲁论》为根据进行编次,“采获所安”,号为《张侯论》。到了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而做了《论语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论语》。
  
  《论语》一书称名为《论语》,有人认为是从孔安国开始的,因为王充曾说“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始曰《论语》”。大概孔安国在给《古论》各篇命名的同时,也给此书确定了《论语》的名字。但也有人提出怀疑,如杨伯峻认为不会晚于汉武帝时期,因为《礼记·坊记》中有引用《论语》的情况。只是《礼记》的具体成书时间尚无一致意见,一些问题还有待继续探讨。
  
  至于此书为何称名为《论语》,是因为该书中记录的是孔子解说个人主张及其与弟子或他人的“论难”之语。毛亨在《诗·大雅·公刘》传中说:“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许慎《说文解字》说解“言”字亦曰“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解“语”字曰“论也”。段注曰:“此即毛郑说也。语者,御也。如毛说,一人辩论是非谓语;如郑说,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
  
  从《论语》的流传方式或成书过程看,它经过了多次的整理,主要是进行增益与混合,这也是《论语》撰者为谁等问题争议较大的根本原因。不仅如此,就是今本20篇《论语》本身也有不少问题,所以应该核实其中材料的真伪。对此,清代学者如崔述、袁枚、赵翼等都下过功夫,其中以崔述下的功夫最大,成绩也最突出。如他认为《论语》的最后5篇问题最多,最为可疑,很可能有“后人之所续入”,另有个别篇中的某些章句与其他文体有异。周予同也认为《论语》的前后10篇文体不一致,尤其是末尾5篇可疑处最多。有的学者还专门撰文考证,举出由其他学派和其他书籍中混入的内容。孔子以后,《论语》一书的成书、流传经过了2000多年,其中自然难免掺杂有后人的不同传说,因此,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利用《论语》的资料时,应当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但它决不是唯一的资料,研究孔子,不能仅仅依赖《论语》。《论语》是孔子、孔子弟子的言行录。但孔子生前的言论流传下来的决不止此,《论语》一书所辑录的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除《论语》以外,如《春秋》《左传》《国语》《孟子》《礼记》等书中也保存了孔子的不少遗言。经过孔子编订、审阅过的《诗》《书》《易》《春秋》等,也都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孔子思想,也都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着作。《春秋》是鲁国的历史,相传孔子曾修订过,就连孔子本人也说自己“志在《春秋》”,还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中包含了他的政治思想。《仪礼》是叙述礼的,其中记载有人专门向孔子学习“士丧礼”等,可见孔子与《仪礼》之关系十分密切。《礼记》是对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等方面问题的探讨,也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孔子与《易》的关系更为密切,据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并作了《易传》,这已经为考古材料所证实。这些材料,多是孔子关于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论述。即使他所编次的书籍,也都隐含着他的思想主张。因此,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切忌以偏代全,要综合地、充分地占有和利用资料。(杨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