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故事大全 > 历史名人

梁启超简介,梁启超小时候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年2月5日责任编辑:赵小云来源:故事精选
梁启超简介,梁启超小时候的故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着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梁启超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在《饮冰室合集》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为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
  
  爬上竹梯做打油诗
  
  1873年,梁启超出生在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一个书香门第的人家里。小时候的他很淘气,一天,他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险,望着梁启超急叫:“快下来,快下来!会跌死你的……”梁启超看见祖父急成那样子,竟又往上再攀一级,还冲口念出两句诗:“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不由开心大笑,感到乖孙非比寻常。他仿佛看到了孙儿的鸿鹄之志。那个温馨又平常的瞬间,也仿佛昭示着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未来。
  
  出言不逊逗乐来客
  
  书香门第,教育孩子自然有一种别出心裁的方法。
  
  梁启超10岁那年,跟父亲入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镜家。李家正厅对面有个杏花园,梁启超第二天早晨起来便走到杏花园玩耍,但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妍斗艳,十分可爱,便摘了几朵。突然听到脚步声由远而近,原来是父亲与李秀才来了。梁启超急忙将杏花藏于袖里,但仍被父亲看见了。
  
  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怪儿子,便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处罚他。父亲吟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仰头凝思,瞥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即念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李兆镜拍掌叫绝,于是道:“让老夫也来考一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样?”梁启超立刻对上:“策马入长安。”“好,好!”李兆镜连声赞好。在欢悦的气氛中,父亲原谅了梁启超的过错。
  
  还有一次,梁启超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当时正在厅里与父亲谈着什么。梁启超从外面玩得满头大汗走进来,从茶几上提起茶壶斟了一大碗凉开水正想喝,却被客人叫住了。“启超,你过来。”客人说,“我知道你认识很多字,我来考考你。”
  
  客人见茶几上铺着一张大纸,提笔便狂草了一个“龙”字:“你读给我听。”梁启超看了一眼,摇摇头。客人哈哈大笑。梁启超没理他,一口气喝干了摆在茶几上的那碗凉开水。客人看了又哈哈大笑,道:“饮茶龙上水。”梁启超用右衫袖抹一下嘴角,说:“写字狗耙田。”梁启超的讥讽让父亲尴尬,正要惩罚他,客人说:“令公子对答工整,才思敏捷,实在令人惊异。”
  
  登上凌云塔初露凌云志
  
  梁启超的故乡新会茶坑村有座小山,叫坭子山,山上有座塔,叫坭子塔,又叫凌云塔。梁启超的老家就在坭子塔山下,童年的梁启超时常和小朋友爬上凌云塔望风景。
  
  一天,梁启超写了一首诗给祖父看。诗是这样的:“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黑。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为何多变幻?此理无人识。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我欲问孔子,孔子难解释。搔首独徘徊,此时终难得。”这就是梁启超11岁时写的《登塔》诗。
  
  一个人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有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基础教育。思想和文化的启蒙,一般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梁启超在童年时期也是如此。
  母亲鞭笞说谎少年
  
  梁启超在10岁以前,没有外出求学,也没有请家庭教师,完全受业于祖父和父母。对梁启超来说,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很严格的,这对他后来的成长及为人,影响极深。
  
  幼时,梁启超晚上总是睡在祖父的床上。他所受的家庭教育,除了语文和书法的功底以及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外,在品德修养上,也被严格要求。
  
  首先是勤俭朴实的教育。在这方面,梁启超的祖父和父母是既言传又身教。他家十世务农,至其祖父时乃变为耕读之家,仍以劳动为美德。他在考中秀才之后,仍被要求参加农业劳动,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并不是整天关在屋子里读书。
  
  有一次,他不想下地劳动,父亲便批评他说:“你看看,你还像个正常的孩子吗?”这种批评,给少年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每当想到父亲这一训斥,就鞭策自己努力向上,保持勤俭朴素的家风。他后来对农业经济方面的论述,许多都是童年时在农村参加劳动的体验与认识。由于祖父与父亲只充当私塾的教师,他家在村里不算富裕,住的房子也不比别家的大。
  
  其次是爱国、救国的教育。在新会县的南端,属于西江水系的江门水道和潭江的出海处,有一个如同珠江口虎门那样形势的崖门。梁启超的高祖毅轩之墓,就在崖门北面不远的崖山上。崖门,也是13世纪南宋末代皇帝赵和丞相陆秀夫殉国的地方,又是南宋失国时,水师与元军最后激战遭到覆灭的古战场。每年清明祭扫时,梁家乘船前往。水路往返时,祖父总爱向儿孙讲述南宋亡国时,抗元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英勇抗敌的故事,讲述当年陆秀夫如何背着皇上投海殉国的情景。当然,还会讲到岳飞、文天祥等许多英雄豪杰的事迹。
  
  再次,是忠厚仁慈的教育。梁启超在童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很严格的。若言行稍不注意,就会受到祖父和父母的批评。为人要忠实,对人要仁慈厚道,这是家庭对梁启超一贯的教育。
  
  除祖父和父亲外,母亲赵氏的教育对梁启超后来的立身处世,也有极大的影响。据他自己在《我之为童子时》一文的回忆,幼时母亲对他一次极为深刻的教育。他说:我家的教育,任何过错都可以原谅,唯独说谎,则不可饶恕。我6岁时,已记不起因为什么事,说了句谎话,不久即被我母亲发觉。晚饭后,母亲唤我进房,严厉地盘问我说谎的情况和原因。母亲气得脸色苍白,把我翻倒在膝前,用力鞭打我十几下。可怜我幼嫩的身躯,自出母胎以来,从未受过如此苦楚。鞭打之后,母亲责教我说:你若再说谎,将来就会成为盗贼,成为乞丐。人为什么说谎?或者是因为不应该做的事情,而自己做了,害怕别人责备不应该做,便谎言自己没有做;或者有必须做、应该做的事,而自己不愿做,但又害怕别人责备自己应做而不做,便谎言自己已经做了。这对说谎的人来说,明知它的过错而故意犯之,不仅是明知故犯,而且自欺欺人,以为有什么好处,这种行为与盗贼的性质有什么不同?可是,欺骗了别人,最终都会被人知道,将来人人都会指着他说,这是个爱说谎的人。从此,再也没有人去相信他了。既然没有人相信,这样的人,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
  
  母亲的这一番教导,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使他终生难忘。
  
  梁启超一生儒雅敏锐,无论是思想还是学术都有建树,小时候就能出口成章,成年之后也不忘追求真理,他和康有为一起在晚清腐朽的空气中吹进了清新文明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