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则是伏尔泰。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的人曾这样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伏尔泰在文学、史学、哲学、自然科学和政治等方面写了大量著作,有近百卷之多。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人物如狄德罗、卢梭、孔狄亚克、布封等人,无不是他的后辈,对他推崇备至,公认他是他们的导师。正如维克多·雨果所指出的,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阿鲁埃,为了避免封建专制势力的迫害,曾先后以100多个笔名发表反封建作品,“伏尔泰”只是人们最熟悉的一个笔名。
伏尔泰于1694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伏尔泰少年时期就读于耶稣会创办的大路易学院,以后一段时期攻读法律,但不久就放弃了。作为一个巴黎年轻人,他很快便闻名遐迩:他才思敏捷,妙趣横生,嘻笑怒骂皆成诗文。但是在法国旧制度下,有这样的才华会很危险的。伏尔泰由于写了一些政治诗文,被投入巴士底监狱。1718年伏尔泰被释放不久,他的戏剧《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获得巨大成功。伏尔泰24岁就已闻名于世,在余生的60年间,他是法国文学的主要人物。
作为当时最机敏、最著名的演说家,伏尔泰被一些法国贵族人士认为缺少一个平民所应具有的谦逊。这导致了伏尔泰和一个贵族罗昂骑士之间的一场公开的论战,继而这个骑士唆使一帮恶棍突然殴打了伏尔泰,并把他投入巴士底监狱。在伏尔泰答应离开法国的条件下,他被释放了,去了英国。
伏尔泰在英国的生活是他一生中的一个主要转折点。他通读了洛克、培根、牛顿和莎士比亚这样一些著名英国人的著作,结识了当时英国主要思想家。莎士比亚以及英国科学和经验论都给伏尔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印象最深的是英国的政治制度。
伏尔泰回到法国,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主要哲学著作《哲学通信》。该书的发表标志着法国启蒙运动的真正开始。在《哲学通信》一书中,伏尔泰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以及洛克和其他英国思想家做了一番大体上赞许的描述。该书的问世引起了法国当局的愤怒,伏尔泰又被迫离开了巴黎。
在随后15年的大部分时光里,伏尔泰是在法国东部的西雷度过的。在那里他成了一个侯爵聪慧文雅的妻子夏特莉女士的情夫。1750年,普鲁士王太子腓特烈为沽名钓誉,写信给伏尔泰表示对他的崇拜,伏尔泰应他邀请前往德国。伏尔泰在波茨坦腓特烈的王宫里度过了3年的时光。起初他与才华卓越、智慧超群的腓特烈交往甚密,但是两人最终发生了口角。1753年伏尔泰离开了德国。
作为哲学家,伏尔泰远不如其他同行具有创新精神。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如约翰·洛克和弗朗西斯·培根等其他人的思想,加以重新叙述,使其大众化。就是通过伏尔泰的作品(比通过任何其他人的都多),民主政治、宗教自由和思想自由等观念才传遍了整个法国,以及欧洲许多其他地区。
伏尔泰是天主教会不共戴天的仇敌,他极力抨击天主教会,把它称作“迷信的恶魔和狂妄的九头蛇”。他猛烈批评罗马教皇,说他是魔师一样的骗子。伏尔泰一向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坚信者,反对君主专制,反对教权,倡导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但是当他接近古稀之年时,法国发生几起骇人听闻的迫害新教徒事件。在激怒之下,他致力于对宗教狂热主义进行的一场智识讨伐。他写了许多本政治小册子,抨击宗教上不容异说的言行。他还喜欢在他的每封亲笔信上用“Erasez I‘infame”作为结束语,意思是“消灭臭名昭著的东西”。对伏尔泰来说,这个臭名昭著的东西就是宗教的偏执和狂热。
在晚年,痛苦的经验使伏尔泰对所有君主失去信心,决心不再和任何君主来往,用他积蓄的财富在法国和瑞士的边境地区买下了一块不大的地产定居了下来。在这里,他一面从事创作,写下了《老实人》、《天真汉》等不朽名著;一面和法国启蒙运动人员保持联系,支持他们的工作,同时还用他在社会上的崇高威望,为受教会迫害的人仗义伸冤,一直到1778年5月30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