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昱(463年3月1日-477年8月1日),字德融,小字慧震,彭城绥舆里(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第八任皇帝,宋明帝长子,母为贵妃陈妙登
大明七年出生,少时聪明好动。泰始二年,立为皇太子。在位凶狠残暴。元徽五年七月七日,被杨玉夫等人杀害,时年十五岁,追废为苍梧王,史称宋后废帝。
简介
刘昱,字德融,宋明帝长子。泰始二年被立为太子。泰豫元年四月,明帝崩,刘昱即皇帝位,由尚书令袁米、护军将军褚渊共同辅政。次年正月,改年号元徽元年。刘昱生性好杀,平时喜怒无常。刚即位时,内畏太后,外惮大臣,不敢过于放纵,后来便越来越无所顾忌。
从元徽四年起,与左右解僧智、张五儿经常夜出承明门,夕去晨返,晨出幕归,从者皆持鋋矛,行人男女及犬马牛驴,逢上便刺。民间畏惧,白天不敢开门,晚上行人绝迹。并置棍棒数十根,各有名号,针锤凿锯,不离左右,用以击脑、锤阴、剖心,日杀数人,见卧尸流血,方觉开心。常常杀人之后,亲自切割。一日无事,便觉惨惨不乐。又在耀灵殿上养驴数十头,将自己所乘的马养在御榻侧。有一次,他竟要以领军将军萧道成(后来的齐高帝)的肚脐作为箭靶练习射箭,左右劝用骨簇,一箭射中肚脐,萧道成才免于一死。杨玉夫本是刘昱心腹侍从,一天刘昱忽然翻脸,咬牙切齿便要杀杨取其肝肺。刘昱种种恶行,不一而足。
刘昱恶贯满盈,天人厌弃。元徽五年,萧道成与直阁将军王敬则密谋废立。他们联络杨玉夫、杨万年等25人,遇借机杀掉刘昱。7月7日,刘昱带人到青园尼寺游玩,晚间至新安寺偷狗,往昙度道人处饮酒,归后醉卧仁寿殿。杨玉夫、杨万年潜入,用刘昱床头防身刀将其斩杀。事后,萧道成奏明太后,奉迎安成王入居明堂。太后在诏书中历数刘昱罪状。穷凶极暴,自取其灭。将他废为苍梧王。刘昱被杀,终年15岁。葬丹阳秣陵县郊坛西。史称后废帝。
为政举措
后废帝刘昱生性残虐,不务正业,淫乱朝政,常常亲手杀人,并常到街巷中扰民,杀人成瘾,一日不杀人,就闷闷不乐。而且刘昱喜怒无常,左右稍有不合心意,就拳脚相向。即位第四年,刘昱就“无日不出”,常常是夜里从承明门突出,夕去晨返,晨出暮归,从人各执长矛大棒,路上凡遇见男女行人及犬马牛驴立时杀死,致使人民惊扰,道无行人。
刘昱喜欢亲自动手杀人,对朝廷捕获的造反头目常常亲自杀死脔割。有一次,一个叫孙超的亲信口中有蒜味,为了证明他吃过大蒜,刘昱让左右抓住孙超使之不能动,用刀剖腹探视看看他肚子里到底有没有大蒜头。不久,听说大臣孙勃家里金银财宝非常多,刘昱就亲率人马去劫掠,而且挺刀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第一个冲入。孙勃当时正居丧在家,眼看皇帝带兵前来,知道家族不免横死,就扑上前揪住小皇帝刘昱的耳朵,骂道:“你比桀、纣还要坏,日后难逃屠戮!”左右杀掉孙勃后,刘昱恨这位大臣敢揪自己的耳朵,亲自脔割尸体以解恨。刘昱左右从人常携带钳凿斧锯,每每施行击脑、椎阴、剖心的刑罚以为乐趣,每日都杀死数十犯人。如果跟随他的从人中在施刑时面有不忍之色,刘昱就让那人立正站直,亲自用长矛刺穿杀掉。有一次刘昱用铁椎刺入一个行人的阴囊,那个行人阴囊立刻破裂而死。一个侍从不忍心看,敛起眉闭上眼睛。刘昱大怒,令这个侍从脱下上衣站在地上,用矛刺穿了他的胛骨。大内耀灵殿原来是明帝处理政事的地方,刘昱在里面养了数十头驴。他自己的御床边也养了几匹马。
刘昱即位后王贞凤被尊为太后,陈妙登被尊为太妃。刘昱成年后天性好杀,身边常带着针、凿、锯,只要左右侍从稍有不如他意,他就要加以残杀,一天不杀人便怏怏不乐。王贞凤经常加以规劝,开始刘昱还听一两句,后来狂慝加剧,渐渐对王贞凤怀恨在心。元徽五年,王贞凤赐给刘昱一把玉柄毛扇,刘昱嫌其扇子不华丽,想要用鸩酒毒死王贞凤,便令太医煮药,左右劝止了他。
一次他进入领军府,当时天气酷热,将军萧道成正解衣袒腹卧在堂中,见到皇帝急忙站起来相迎。刘昱指着萧道成的肚子说:“好大的肚子。”接着命萧道成站立在室内,在他的腹部画了一个靶心,然后持弓引箭就要射。萧道成忙说:“老臣无罪。”左右都劝说:“萧领军腹大,陛下这么好的箭法一箭就会射死他,以后就不能再射了,不如将箭头包起来再射。”于是刘昱换了一支包起箭头的箭正中萧道成的肚脐。刘昱又曾亲自磨刀说:“明日杀萧道成。”
萧道成十分忧惧,秘密与袁粲、褚渊商量废去刘昱,褚渊不说话,袁粲不同意。萧道成寄书给儿子萧赜,让他暗中准备。越骑校尉王敬则密结萧道成,夜里穿着黑衣服,匍匐在路上听察刘昱的行踪。是年七月七日乞巧节,刘昱临睡前吩咐杨玉夫说:“你在庭院里等着织女度河,看见了立刻报告我,看不见就杀你。”牛郎织女相会只是一个神话,哪里看得见,杨玉夫十分恐惧,在刘昱熟睡的时候用刀子杀了他,当时刘昱十五岁。
评价
后废帝刘昱在历史上算是顶尖的暴戾残忍,比商纣王有过之而无不及。刘彧借腹生子,不料生下的儿子比自己亲生的更像他,真让人哭笑不得。南朝四个朝代的皇帝大多暴虐不堪,心理极其狭隘变态,可能与地理的狭仄有关,或者从幼年时期的记忆以及将自己投射成某些角色的倾向也可能造成偏差的行为有关,但更多的原因是没有节制的权力的滥用。可见,天下大事寄托在所谓明君的身上是不可取的,英明道德只是一件哄人的外衣,权力的制约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