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古代的习俗,男子20岁“弱冠”后取的别名叫字。字是人们相互之间的主要称呼。“退之”是一个人的字,他是谁呢?一般来说,对某个字号本无深究的必要,但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怀念好友元的《思旧》诗中写下“退之服硫磺,一病讫不痊”后,人们纷纷推测“退之”是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退之,即韩愈(号昌黎),如果是韩愈,那他真的是死于硫磺吗?
最早提出白居易诗中的“退之”系指韩愈的是五代的陶榖. 他在《清异录》中说:“昌黎公愈晚颇亲脂粉,故事服食,用硫黄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疱,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始亦见功,终致绝命。”在这里,陶榖对韩愈死于硫磺的前因后果作了说明,其根据何在,不得而知,但此说流传很广。
到了清代,考据学家钱大听在《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中,针对人们以白居易诗“为昌黎晚年惑金石药之证”,举出了洪庆善《韩子年谱》中方崧卿的一条辩证对此表示了怀疑。方崧卿根据《卫府君墓志》说当时也有一个字退之的人叫卫中立,他“饵奇药求不死,而卒死”,白居易诗中的“退之硫黄”者,“乃中立也”。钱大听援引李季可的说法进一步提出:韩愈“长庆三年作《李干墓志》,力诋六七公皆以药败。明年则公卒,岂咫尺之间身试其祸哉?”他认为,韩愈决不是那种表面上斥责别人服丹药,而背地里却自己吃丹药企求长生不死的人。对于这个千年聚讼纷纭的疑案,当代着名学者、隋唐史专家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附论。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关系》中,力驳卫退之之说。他的理由是白居易所结交的朋友都是“所谓第一流人物”,像韩愈、元之流,而卫中立并非是进士出身,是小人物,白居易在诗中不可能提到他。并强调陶毅生活在五代时期,距韩愈在世的“元和长庆时代不甚远,其说当有所据”。他认为白居易《思旧》“诗中之退之,固舍昌黎莫属矣”。
但有人认为韩愈死于服丹药之说是不确切的。因为白居易对韩愈死因的记载,“可能得之传闻,也可能他诗中说的‘退之’是另有其人,不是指韩愈“。那是谁呢?没有指明。并认为所谓韩愈服食丹药的传闻由来是”道教徒捏造出来的诽谤之词“。(见钱冬父所着《韩愈》,中华书局版)另外,有人针对陈寅恪的韩愈之说,提出了质疑。认为“从一般的情理来推测,‘诗中之退之’断无是昌黎韩愈之理”。那么是卫中立了?也不是!其理由是白居易所结交的朋友并非都是“所谓第一流人物”,白与韩的交情非常平淡,极少往来,并有不满的情绪。通常,白居易对较亲密的朋友死才写有悼念性的文字,而白居易对韩愈的死从未写过什么诗文表示悼念和缅怀之意,怎么会在《思旧》诗中提到他呢?白居易和卫中立则可以说是毫不往来,白居易写《思旧》诗时,是不会“突然想到一个和自己毫不交往的人”的。再者,在唐代,不仅韩愈自己没有说过他有服食丹药之事,韩愈的朋友也不曾说起过韩愈有服食丹药之事,连韩愈在世时的整个元和、长庆时代的人也“都不曾说过”韩愈有服丹药之事,单凭五代时的陶毅之说是不足为据的。那惑人千载的“退之”究竟是谁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唐代第三个字退之而又是白居易朋友的人。所以有人怀疑“退之”两个字是笔误,传抄、刻印之误。“退之”可能就是“杓直”之误。构直是李建的字,他与白居易的关系非常密切,也死于服食丹药。白居易在其诗文中屡次提到他,从《思旧》诗的情理来看,“退之”此人很可能是李建,但“这只是推测之辞,至今还拿不出可靠的证据”。(见刘国盈《韩愈非死于硫黄辨》,载《北京师院学报》1984年第4 期)白居易《思旧》诗中的“退之”到底是谁?是韩愈、卫中立、还是李建,或是其他人,至今仍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