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过程中病逝于五丈原。在诸葛亮之后,蜀汉于公元263被曹魏大将邓艾成功偷渡阴平而被灭。也就是说蜀汉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还残存了近30年,有人说这是诸葛亮的功劳,为蜀汉后主选拔了蒋婉、费祎、董允、姜维等人才,也有人说是后主刘禅英明,不是传说中的“扶不起的阿斗”,而是有才之人。笔者不敢苟同,只想问一句,既然蒋婉、费祎、董允、姜维有才,那为何蜀汉越来越弱,最终竟然被曹魏所灭?既然后主刘禅英明,那蜀汉为何在他手中亡国?
但蜀汉为何在诸葛亮之后能够存在近30年?其实,蜀汉何以在诸葛亮之后能够存在近30年,根本原因不在后主刘禅真变得聪明了,也不是后主刘禅有多英明,更不是诸葛亮举荐的人才多有才能,而是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诸葛亮的余威让蜀汉残存。诸葛亮对蜀汉的贡献那是有目共睹,他在世时制定的一套治国安邦的制度,在其逝世之后还依然存在,并没有马上被破坏,至少在一定的程度上让蜀汉有一定的体系存在,再加上诸葛亮临终前举荐的蒋婉、费祎、董允、姜维等人,虽然才能有限,但基本上可以说是忠诚的,而且后主刘禅大体上按照诸葛亮的临终安排重用着这些人,而且这些人基本上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虽然没有亮点,但也比较稳重,这也是蜀汉在诸葛亮之后,没有出现大的内乱的根本原因,表面看来,蜀汉在诸葛亮之后作为一个国家基本正常,让曹魏不敢轻举妄动,这其实要感谢诸葛亮的余威。
二是曹魏后主更迭,没有精力西顾,这是根本原因。诸葛亮病逝时,正值曹魏的曹叡主政时期,虽然曹叡算得上是有才之君,而且也是明君,无奈曹叡的身体实在太糟糕,在诸葛亮病逝时,才30岁的曹叡就被疾病折磨,在公元239年,也就是诸葛亮逝世5年之后,才35岁的曹叡就驾鹤西去,而且曹叡在去世时竟然没有后代可以继承,最终将8岁的养子曹芳匆匆送上皇位,虽然曹魏的实力没有下降,但主子身体不行,而且接连更迭,特别又是养子,尤其还只8岁,这个时候的曹魏政权内部出现了分裂,以司马懿一方为一派别,以曹爽一方为一派别,内部斗争激烈,哪有精力西顾,能够不分裂就是最好的事,所以,即使蜀汉不堪一击,那也没有人去考虑统一天下之事,虽然期间有曹爽西征,但目的不是灭蜀,而是为了内部争权,所以,曹爽西征最终无功。
三是诸葛亮死后,曹魏的主攻方向在东北。曹魏政权虽然在三国中最强大,但其实处于各政权的包围之中,东南有东吴、西南有蜀汉、东北有辽东和朝鲜半岛的政权,北方有鲜卑、匈奴等政权,而且西域周围更有无数政权在虎视眈眈。所以,诸葛亮死后,曹魏认为西南的压力减小,现在最迫切的是需要解决辽东和北部政权的压力,尤其是辽东政权,虽然表面臣服,但暗地里与东吴有勾结,如果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曹魏危矣。于是,曹叡派司马懿首先解决辽东,在解决辽东之后,又解决朝鲜半岛政权,然后臣服鲜卑、匈奴政权,这样下来,让蜀汉政权有了喘息的机会,一时半会没有亡国之虞,可惜的是,蜀汉并没有趁此机会发展国力,而是继续沉沦。
四是蜀汉与东吴的联盟让曹魏有所顾忌。当年,刘备因与东吴联盟而立国蜀汉并一时强大,而与东吴撕破联盟协议而瞬间走向衰弱,刘备临死之前接受诸葛亮的建议再度与东吴联盟,这样才让蜀汉有了继续存在的资本,而诸葛亮之后,蜀汉继续采取与东吴联盟的基本国策,而且这个时候的东吴在依然在孙权的主政之下,并且有陆逊这样的大都督存在,国力还相当强大,曹魏灭蜀,当然要顾忌东吴,尤其是东吴也经常北伐,让曹魏没有实力分心。
五是不灭蜀汉是司马懿家族能够替代曹魏的资本。8岁的曹芳继位之后,以司马懿和曹爽为主的朝廷派系开始窥视曹魏政权,都想替代曹魏政权,但是,他们能够在曹魏政权中称霸的最大资本就是各方势力威胁着曹魏政权,尤其是三国鼎立,让司马懿这个外姓家族有了存在并替代的资本,否则,司马懿一旦将曹魏政权最大的敌人东吴和蜀汉消灭,那司马懿家族就没有了存在的资本,所以,蜀汉和东吴的北伐其实是为司马懿家族最终替代曹魏政权作贡献,而司马懿也意识到了这一立政的最大资本相当重要,这也是曹操当年不敢对司马懿下杀手的根本原因,所以,即使有能力消灭蜀汉和东吴,那司马懿家族也不会做,要做的只是坚持或打痛蜀汉和东吴,绝不会消灭他们,因为他们还没有替代曹魏。当最大的政治对手曹爽被消灭之后,而且曹芳被司马昭废除,这等于宣告曹魏政权只是摆设时,消灭蜀汉、东吴的时机已经到了,司马懿家族也就无所顾忌了,终于于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吹响了消灭蜀汉的战争号角,原以为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没有想到邓艾仅率领3千多人马成功偷渡阴平而一举消灭蜀汉,让司马昭大感意外,可见,蜀汉已经到了不攻自破的时候,早已是腐朽得不堪一击。
所以,蜀汉在诸葛亮之后,之所以能够存在近30年,并不是诸葛亮的继承者如蒋婉、费祎、董允、姜维多有才能,更不是后主刘禅突然变得多聪明和多英明,完全是曹魏这个外力内部出现了问题,或者说蜀汉的存在对于后来的司马家族最终一统天下具有意义,否则,蜀汉在诸葛亮之后不可能存在近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