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是安徽省亳县城北小华庄人,父亲教书,母亲在家养蚕织布,日子还算对付得过去。那时是东汉末年,官宦豪强当道,鱼肉乡里,民不聊生。加上苛捐杂税,徭役频繁,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家家难于顾命,谁还有心叫孩子上学?这样一来,华佗父亲的书也就教不成了。
一天,华佗的父亲带华佗到城里“斗武营”看比武,回到家,父亲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医治不及,死了!娘儿俩悲痛欲绝,设法把亲人安葬后,家中贫困得更是无法生活下去。那时华佗才七岁。娘把华佗叫到跟前说:“儿呀!你父已死,我织布也没本钱,今后咱娘俩怎么生活呀?”华佗想了想说:“娘,不用担心,城中药铺里的蔡医生是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徒弟,学点本事,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行吗?”娘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叫华佗去了。
华佗来到城里,找到了蔡医生,说明了来意。蔡医生眼睛眨巴了半天没说一句话。为啥?第一,他怕华佗年纪小,光吃饭,干不了活。第二,他不知道华佗头脑管用不管用,要是收个笨徒弟,学不成本事,反坏了自己的名声。华佗见蔡医生不说话,心里急了,就说:“蔡伯伯,收不收我,你倒说话呀!”蔡医生又眨巴眨巴眼睛,心想:全城人谁不知道我和华佗的父亲是把兄弟、好朋友,现在他儿子来求我,若不答应,乡邻会骂我“人死交绝,对友不义”;答应吧,还不知道他是不是这块材料,不能马虎,得考考他。怎么考呢?他瞟眼见几个徒弟正在院中采桑叶,最高的枝条够不着,也爬不上去。他便向华佗说:“华佗,学医的事好说,你能想法先把这最高枝条上的桑叶采下来吗?”
华佗知道蔡医生在考他,脑子一转悠,说道:“这还不容易!”他立即取了根绳子,拴了块石头,只一抛,绳子抛过了枝条,树枝被压下来,他把桑叶采到了手里。蔡医生很高兴,抬头又见两只羊斗架,眼都斗红了,谁也拉不开,就说:“华佗,你能把这两只羊拉开吗?”华佗脑子里又一转悠,笑笑说:“这更好办!”他随手抓了两把鲜树叶子,放在羊的两侧。羊斗架早饿了,看见身边的鲜树叶,忙抢着吃,便散开不斗了。“好聪明的孩子!”蔡医生高兴地叫了起来,他拍了拍华佗的肩膀说:“你这个徒弟,我收下了!”
华佗拜了师傅,就跟蔡医生做学徒,干杂活、采草药,都很勤快卖力,师傅很高兴。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跟你师兄学抓药吧!”华佗当然很乐意,就开始学抓药,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的一杆戥秤,你用过我用,从不让他沾手。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
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每次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等闲下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日久天长,手练熟了。有一回,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生气地责备华佗说:“你这算什么?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分量拿错了会药死人的。”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分量,跟自己开的分量分毫不差。再称几剂,依然如此。心里暗暗称奇。后来反复查问,才知道是华佗刻苦练习学得的,便非常激动地说:“能继承我的医学者,必华佗也!”从此以后,便专心教华佗看病。
一次,丁家坑有个李寡妇的儿子在涡河里洗澡被淹坏了。李寡妇急得哭天号地地来找蔡医生,蔡医生见孩子双眼紧闭,肚子胀得鼓一样,便叹口气说:“孩子难救了。”李寡妇听了哭得死去活来。华佗过来摸了摸脉,低声对师傅说:“这孩子还有救!”蔡医生不信。华佗叫人牵头水牛来,把孩子先伏在牛背上倒出水,然后用双腿压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双手,慢慢一起一落活动着,约莫一刻工夫,孩子逐渐喘气,睁开眼了。华佗又给开了汤药,后来孩子治好了。于是,华佗能“起死回生”的消息,像风一样很快传开了。蔡医生羞愧地对华佗说:“你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没本事教你了,你出师开业去吧!”华佗出了师,也不开业,却出外游学,寻访高明的医生,记载民间治病的单方,探求医理,又发明了麻沸散,给人治病,不知救活了多少人。神医华佗的名字也就传开了。
据说华佗死后,亳县的华祖庵,就是李寡妇为纪念华佗救活她的孩子倡议捐钱兴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