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年少时小编也曾被老爹教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座右铭也曾写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偶像也曾是“凿壁偷光”的匡衡和“囊萤映雪”的孙康和车胤,那些年谁不想做个刻苦读书的好孩子?
等等!古人这么刻苦,眼睛难道不会近视的吗?在那个没有眼镜没有激光治疗术没有珍视明的漫长岁月里,要怎么熬过被老眼昏花和近视眼折磨的漫长岁月?
今天小编就来讲讲古人近视了要怎么办?
如果现在你周围坐着同伴,先数数他们中有多少戴着眼镜,没戴眼镜的多少戴着隐形眼镜?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好青年,不近视都对不起追剧的电脑和刷刷刷的手机。
那么古人呢?挑灯夜读,焚膏继晷看一晚上书怎么可能没点眼科病?
蜡烛一根400文,你用得起吗?
白天读书自然光没什么大问题,眼睛劳损大多发生在夜读的时候。
先来说说古代的照明系统,先秦时期多用动物的油脂,放在特制的青铜灯罩里,中间插上一根芯子,又叫“脂烛”。两汉魏晋时期慢慢开始使用蜂巢里产生出的蜜蜡,不过蜜蜡燃点低,遇热马上化为液态,因此没有办法做成蜡烛的形状。
当然这些只有贵族才用得起,平民百姓唯一用得起的照明工具是那天边的白月光。
△战国时期的青铜鸟盘灯
蜡烛正式发明大约是在唐代,白蜡是寄生在女贞树上的雄性白蜡幼虫的分泌物,宋、元间人周密所着《癸辛杂识》有专门记载:“每以芒种前,以黄布作小曩,贮虫十余枚,遍挂之树间。至五月则每一子出虫数百,遗白粪于枝梗间,此即白蜡,则不复见矣。至八月中始剥而取之,用沸汤煎之,即成蜡矣(其法与煎黄蜡同)。”
白蜡熔点82.9℃,质地硬而脆,燃烧时不至于变成液态,这个时期蜡烛才能被做成细长的柱状物使用。白蜡在明代时产量大增,从而取代蜜蜡而为制取蜡烛的主要原料。
虽然蜡烛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形态,但是因为生产成本高昂,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蜡烛的。
北宋时期秉烛每条400文,常料烛每条150文。按照北宋当时的物价来看,10文钱就可以买到一斗粮食,也就是现在的12.5斤。
一条秉烛可以换500斤粮食。按照一晚平均烧3根来算,秉烛夜读一晚上就要花费1200文,合1500斤粮食,这烧钱的速度比直接烧钱快多了。
普通老百姓哪里有钱这么烧,他们晚上照明多用灯油,宋代的灯油一般为植物油,这些植物油既用来食用,又用来点灯照明。“庆元间,油钱每斤不过一百会”,即一斤灯油100文钱。宋代读书人乔行简酷爱读书,常常夜以继日,“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于青布褙袖中归,燃灯读书”,如此可见燃灯一晚耗费灯油大概5文钱,比起蜡烛确实要便宜很多。
更穷一点的连灯油也烧不起,只能在晚上映着月光读书。宋代石辂年轻时十分好学,“昼夜诵读,贫无烛,至梯屋就月视书。”
(△ 古代省油灯,下方盛水,上方放油,可以避免温度过高,油料燃烧过快)
灯油燃烧时会冒出有害的黑烟,曾有记载“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脑补一下一边读书一边沐浴在滚滚黑烟中的情景,想想都可怕。古人用它来标榜用功读书,但不难想象使用灯油散出的黑烟对眼睛有多大负担。
总之,光线暗,加上灯油燃烧时冒出的黑烟,不得点什么眼科疾病才怪。
我们熟悉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诗人杨万里、黄庭坚、陆游都是眼疾重症患者。
可怜的白老先生小时候读书太用功,以致后半辈子一直生活在眼疾的困扰中,痛苦难耐的白先生倾毕生心血写了《眼暗》一诗:
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本诗表达了他后悔当初用功读书的思想感受,眼病好痛苦啊,惟愿从此以后做个闭目和尚。用功学习是要付出痛苦代价的,白老先生希望大家以他为戒。
古人创造的治近视大法
好吧,近视都近视了,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缓解的方法,古人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广泛的探索,不过效果……
《本草纲目·葛蒲》记载:“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菖蒲在古代被誉为“花草四雅”,可不单单是因为观赏价值高,主要是因为它有吸收有害黑烟的功效。大概等同于电脑旁边摆着的多肉植物,实用效果自行YY。
也有人直接从灯油上着手,把普通的植物油换成枸杞子榨出的油,宋代赵浩《养病漫笔》记载:“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
老少咸宜的方法是外洗法,《苏沈良方》卷七“治诸目疾”条,记载了一种外洗眼目法:“上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汤沃,汤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为之,无疾一日两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睑毗痒。”
方法就是打一盆热水,用双手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据记载苏轼本人因写作过劳所患的目痛,“沃之而愈”,邵兴宗长期坚持洗目,“令昏目复明,遂能读小字。”
有没有效果不好说。至少从讲卫生这一点上,是不错的。
剩下的一种方法是吃中药,药补加上食补。《本草纲目》记载多种药物有明目助读的功效,比如芜菁花“主治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槐实“令人可夜读书,延年益气力”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
各种医学典籍中也记载了不少方剂用于治疗眼疾,比如加了磁石和朱砂的神曲丸;熟地、黄连、决明子、没药、菊花、防风、羌活、肉桂调制而成的地黄丸;巴戟天、肉从蓉、五味子、构祀子、菊花组成的菊晴丸;还有加的配料太多懒得写的夜光丸,小丸子专治眼病两千年。
△古代的明目药方,石斛夜光丸,常被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视物昏花不清楚、夜盲等
除此之外,黑豆和枸杞也是治眼病的首选,《冷庐医话》记载一人患上病目之后专服黑豆,并佐以洗目法,半年而愈,“因服小黑豆勿辍,凡二十余年,迄今目光如旧,灯下可作细字,未始非此方之力。”
至于这些东西有多大效果……只要看明清两代皇帝都有不少戴眼镜的就知道了。
更奇葩的往下拉,自愿尝试者本站概不负责
元明之际,禁咒术成为治疗疾病的一个正式科目,病人术前斋戒百日,不行淫欲,施术当日焚香,沐浴,静待作法。
什么都不说了,送上一条咒语,诸君回家自己试试看好了。
(犯眼咒)按:左手持剑诀,指眼诵咒毕,将眼吹三口。如吹太过,则瞳人反背,再将前咒诵一遍,呵一口,则瞳人如故。天灵灵,地灵灵,家先香火不安宁,厨灶前头多秽犯,挖窖动土侵龙神,弟子念来神即晓,各安方位守家庭。我今拜请三光至,开尔翳障霎时明,一切火风皆灭没,神龙依旧复天真。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另一种是火骨针灸法,大小骨针,用前先用火烤,刺入对应穴位,即可治疗眼疾。《针灸易学·眼目门》、《奇效良方》、《针灸问答》都提示,灸大小骨空穴七壮,可以治愈多种眼疾,如眼睑赤烂、迎风冷泪等等。
真的没有眼镜吗?
说了这么多,似乎见效都不如一副眼镜来得快,那么,古代真的没有眼镜吗?
当然不是。
眼镜出现之前,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已经发明了读书必备利器:放大镜。国内现已发掘的最早的镜片是东汉王室刘荆的墓中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镜,该镜直径1.3厘米,嵌水晶直径1.1厘米,边厚0.2厘米,中间厚0.3厘米,可以放大物体5倍。
其后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镶嵌的镜子也由水晶增加到了玻璃。
真正意义上的眼镜传入中国是在明代宣德年间,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获得了极大发展,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促成了眼镜的发明。此后,眼镜被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清朝后期真正流行开来。
清代的眼镜片有水晶、茶晶、墨晶及玻璃之分,镜片一般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眼镜架梁有金、银、铜、骨、玳瑁、牛角、黑漆木描金花边及丝绳等等。眼镜盒有圆形、椭圆形、桃心型、长方形等,质地有绿鲨鱼皮套、丝绸、紫檀木等等。
清代早期眼镜一般都用来进贡,只有皇族成员有资格享用,中期以后我国有了自己的眼镜生产作坊,产量有所提升,但还是主要用来进贡,皇帝会把质量一般的作为赏赐赏给有功的大臣,得到赏赐的大臣会把这视为无上荣耀。
对于大多数没钱的普通人来说,还是乖乖回家吃药洗脸吧,如果愿意也可以尝试下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一般来说,两者的效果相差不大。
参考文献:
1.毛宪民,2002,《清代宫廷眼镜研究》,《文物世界》,2002(2)。
2.张磊,2009,《中国古代灯具形制和照明燃料演变关系考》,2009(6)。
3.张彦晓,2020,《宋代照明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党伟龙,2009,《中国古代读书人健康问题之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李慎,2007,《明清之际西洋眼镜在中国的传播》,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文来源:壹读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