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柄指向法,斗指丁为惊蛰;定气法,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蛰。于公历3月05-06日交节。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至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对应一卦,卯月(包括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是指万物从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从地下面冒出为卯,卯也就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生机,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生机开始的月份,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气候特点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可谓左河水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这时,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还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却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