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故事大全 > 文化常识

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吗?

发布时间:2021年4月2日责任编辑:林小花来源:精品文摘 标签:元宵节

   “元宵节才是中国真正的情人节”,随着节日的临近,这一观点被再度热炒。理由是在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平时无法见面,唯有此时,女孩儿才可“合理”结伴出游,成为寻找意中人的天赐良机。

  
  此说虽言之凿凿,但过于牵强。东西方文化不同,没必要硬性比附,否则结论必然荒唐。
  
  首先,中国历史漫长,中后期才趋向保守,从历史上看,在许多阶段青年男女见面并没传说得那么困难,唐代妇女可乘马出行,宋代渐保守,但情人相见也并不是非到灯节不可,即使是明清,也只有大户人家严格,普通人家还是比较宽松的。
  
  第二,即使有青年男女相会的内容,也不能以偏概全。元宵节是共有的节日,所有人都参与其中,民俗活动丰富,情人见面并非必有的节目。以老北京为例,元宵节比春节还热闹,要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狂欢五天。除了灯会之外,妇女们还要到正阳门摸铜门钉,“钉”与“丁”同音,意在祈求新的一年家里人丁兴旺。此外还要“烧火判”,“火判”即钟馗,用泥塑成,内部是一个炉膛,里面装上煤,点火后浑身通红,七窍生烟,引来众人围观,以此来驱除人间恶鬼。如此丰富的民俗活动,与情人节有什么关系?
  
  第三,从精神内涵上看,元宵节也非弘扬男女情爱。元宵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诞生与佛教传入有很大关系,是根据点灯敬佛的礼仪节日,逐渐发展而来,其核心依然是在表达一种尊重、敬畏之情,感念天地、万物恩泽,祈求得到更多护佑。比如老北京在这一天有祭门、祭户的习俗,这在“七祭”中占据其二,非常重要,祭祀时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此外“舞龙灯”等,也都是在表达祈福之意。
  
  第四,从节日的象征元素看,也与情爱无关。元宵节最突出的活动是看灯和吃元宵,元宵起源很早,但宋代夜市发达,它有较强的快餐优势,成为最受欢迎的民间食品,元宵又叫“元宝”,取团圆、利市之意。至于看灯,最初以皇家设置鳌山为主,这本是西域礼佛的习俗,唐明皇所设鳌山雄伟壮观,但设计者和操作者都是西域人。明代鳌山曾引发火灾,清代废此例,民间观灯成为主流,祈福的色彩才渐渐消退,但也绝对没有任何浪漫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亲情关系和家庭和谐,对个体意识虽有关注,但不会引为主体。所以传统节日大多以阖家欢乐为主题,未必完全匹配现代社会的需要,这需要在继承与尊重的前提下,逐步调整归位。为推广传统节日,不惜篡改原有内容,乱加私货,古为今用,这未必是明智的态度。
下一页:辩论: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吗?
  中西情人节特别辩论赛(第一场)
  
  正方辩手:一辩:龚平二辩:刘悠扬三辩:王昉
  
  反方辩手:一辩:刘树德二辩:杨青三辩:王淮林
  
  主持人:束因立
  
  主持人:明天农历正月十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了。大后天2月14日,又是西方的情人节了。这两个“节”,在我们一部分人的印象中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在另一部分人的眼睛里都是一样的情人节,或者说,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也算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巧缘吧,2006(狗年)中国的元宵节与西洋的情人节前后只间隔一天的时间,这为我们的辩论大赛提供了大好的“天时”缘由,我们的四场辩论就从今天起连续进行四天,把这两个“节”贯穿起来,围绕着这两个“节”的系列话题,每天举行一场纸上辩论赛。今天是第一场辩论,题目是“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吗?”。下面,先请正方一辩陈述观点——
  
  正方观点:元宵节是中国人的情人节
  
  第一环节:我方观点
  
  正方一辩:
  
  没过完十五就不算过完年,在这里先给大家拜个晚年(拱手,鞠躬),再道个喜。有人问了,您这喜从何来啊?被西方节日冲击得日渐式微的那些中国传统节日,在今天正得到我们大家的热情关注(包括今天在这里和我们争论的对方辩友),难道不是一喜吗?就拿即将来临的元宵节说吧,大家正在把它回归“中国情人节”的本来面目。您也许会说,七月初七不是我们的情人节吗?列位,七夕这个“情人节”未免让人感觉有些凄凉。牛郎织女饱经364日的苦难,换得一夕相拥,悲喜交集之际,也正是伏在爱人肩头痛哭之时,哪还有浪漫可言。而正月十五这个中国情人节,才是个真正浪漫的节日。在古代,那些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的PLMM,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借夜游观灯和男友相会谈情。您听听欧阳修的这首《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生动啊,多浪漫啊。太阳西下,华灯初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八小时以外),一对对情侣相约灯市(那时还没酒吧),至于是手执玫瑰赴约,还是互赠诗帕定情,还怪欧阳老先生没说清楚。您再听听辛弃疾的这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谓月下看书生,灯下观佳人,自打有了元宵节的2000多年来,正月十五这一天不知要促成多少佳偶啊。您也许还记得王安石金榜题名之时觅得佳人洞房花烛,这还不是借了元宵节对灯联的便宜……不用多说了吧,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的作品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元宵节早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对方辩友们,唐代的崔液老先生不是说了嘛,“谁家见月能闲坐”。你们也就别坐着了,赶快准备好中国情人节的礼物,送给您的老公、老婆吧,对了还有那些被唤作GG或MM的人吧!
  
  反方观点:元宵节不是中国人的情人节
  
  反方一辩:
  
  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强拉硬拽,说成是什么中国的情人节,这本身就非常牵强和荒唐。众所周知,元宵节是有着悠久历史、丰富民俗内容的传统节日,到了这一天,刚刚过罢春节的中国老百姓,按照当地的风俗、自己的喜好,开始张罗这个节日。最大众、最常见、普及范围也是最为广泛的,就是包元宵,吃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外热内甜。通过吃元宵,对今年一年的年成、还有家庭生活远景,寄予美好的愿望和想像。吃了元宵,还有其他内容,如在许多地方都有的放河灯、舞火龙、抬小人等活动,都是想通过这些活动表达美好的生活愿望,场面十分热闹和喜庆。以上种种内容和活动,与西方情人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西方情人节,主要是二人世界,要用鲜花、巧克力、蛋糕,然后是幽暗的灯光,狭窄的包厢,私密的环境,讲究的是什么情调,主要是亲嘴吧?这个时候,是不想外人打搅的。你们什么时候见过情人节的时候,西方人也好,爱好这个所谓节日的国人也好,大呼小叫地说:来呀,咱们一起过情人节呀!大家都参与呀!越热闹越好呀!中国的元宵节,与所谓的情人节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完全是两码事。硬要把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生硬地带上一顶什么“情人节”的帽子,实在是既好笑,又不伦不类。
  
  第二环节:自由辩论
  
  正方一辩:尽管元宵节最早起源于“敬神送年”的风俗,但在我国历代文人墨客诗词歌赋中,却不乏描写元宵之夜情人幽会的情境。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这些都证明了一点:热闹的元宵节,不仅承载了人们对爱情的期盼,更加是封建社会的未婚男女们从深宫高墙里出来相会的理由。而西方情人节的由来,无论是鸟类发情说,还是书札交往说,或是殉情殉道说,也都是张扬男女相悦,两“节”本质一样。
  
  反方一辩:说两“节”本质一样,未免太过牵强。寻根溯源,两“节”象征的文化符号完全不同:元宵是整个“过年”的句号和另一个高潮,瓦伦丁式的情人节则是“爱情价更高”的代名词。再说了,元宵节看热闹玩耍的男女多,专门约会的只是小部分,怎能一叶障目呢?西方情人节才是专门为了谈情说爱的,过得比较安静,我们主要是热闹,所以是“闹元宵”。
  
  正方二辩:正如反方一辩所强调的,情人节需要安静,需要充满隐私性,元宵节上那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会心微笑、含蓄情境,才与西方情人节的重要道具——玫瑰、巧克力或烛光晚餐所带来的私密性与神秘感巧妙吻合。“隐私性”本就是“情人”二字的应有之意,既然内涵完全一致,又怎能说两“节”本质不同呢?
  
  反方二辩:隐私性固然如此,公共性却完全不同。如果说隐私性是西方情人节的全部,那么,灯谜歌舞、高跷旱船这样的公共性节目则是元宵节压倒性的内容。未婚男女在灯市上的邂逅,也不过是元宵节的余兴节目,就像支流之于浩瀚无垠的大海,孰重孰轻,结果一目了然。以节日的隐私性取代公共性,正方不过是在混淆视听罢了。
  
  正方二辩:说到“闹”元宵,这“闹”不过是个假象,或者说是声东击西,只有那头在闹了,这头才能安静地约会呀,这就是中国恋人的智慧,要比西方恋人更会谈情说爱,还写什么信、送什么花?而且恋爱的初起要用谈的吗?对个眼神儿就行了。李少红拍的《大明宫词》里头,周迅演的那个太平公主不就是在元宵节灯市上一眼相中了赵文煊吗?
  
  反方二辩:你连编的东西都信,电影电视中虚构的东西可以作为论据吗?真是千古奇闻,想办法搞点扎扎实实的例子来吧。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你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啊。我不知道你们老家是如何过元宵节的?在我们那里,所有的热闹都在正月十五,一般是从正月十四开始,连闹三天。扭秧歌、跑旱船、还有着名的背棍、高跷。反正是各种民间的绝活儿在这一天都集中上马,齐齐亮相。现场是大人笑,小孩跑,那才叫人欢马叫,那个热闹比过年红火多了。用我们的老家话说叫做:闹红火。想想看,这样的环境中,怎么样才能谈恋爱呢?
  
  正方三辩:咱们就事论事。看看两个节的具体内容。就按你们说的元宵节是以闹红火为主,但这只是一个大的背景,就像油画中的底色,是烘托。而忙里偷闲的男女之间的眉目传情,才是最抢眼的亮色,是这幅画浓墨重彩的主题,也就是元宵节的实质内容。一个以闹元宵为由头,事实上为男女约会提供大好条件的节日,不是中国的情人节,难道你能说成是老人节不成?
  
  反方三辩:我觉得你是“全盘西化”的典型受害者,元宵节是闹红火的日子,突出的是一个“闹”字,闹才是主场,跟情人节一点儿也扯不上关系,你不能因为这个日子与西方的情人节挨得近,就把它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再说了,我们的节日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和习惯,有我们自己的习俗。干嘛非得冠上“情人节”这个名目呢?
  
  正方三辩:你也不要动不动上纲上线,这跟西化东化没什么关系,我们介绍圣诞节的时候不也说是西方的春节吗?对有文化差异的国家而言,这只是一个通俗的比较容易理解的称谓而已,不必较真。
  
  反方二辩:请对方辩友注意一下,要保持理智冷静的态度。不要把我方本没有的观点生拉硬扯,更不能添油加醋。西方的情人节无论从习俗还是习惯来看,从头到尾都是封闭的二人世界。是一个内敛的、私人性质的、安静的节日。与我们的元宵节根本就是两回事。你不能因为两者有一点共同之处就画上等号。
  
  反方二辩:我有一个活生生的事例可以证明。前一段我一个同事接到老爸的电话,让他这个当舅舅的紧急给姐姐家新生的小宝宝买个灯笼送去。他老家是西安的,讲究元宵节舅舅送灯笼。他跑遍了附近的五家超市,好不容易才买到一个纸灯笼,很便宜。但是他很安慰。这样就可以交待老爸了。而且这个灯笼在元宵节打过后要烧掉的,这是风俗,有深厚的根底。情人节除了巧克力与玫瑰花以外,还有别的东西吗?中国元宵节上有相会的情人,但远不是情人节。
  
  正方一辩:情人多了自然会朝情人节发展。现在许多年轻人本着扞卫文化传统的原则,已经拒绝过西式情人节,转而在元宵节上挖掘“爱情”元素,送些传统而精致的元宵节礼物,比如挑只杯子寓意“送你一辈子”……相比西方情人节,既有创意又有中国特色,何乐而不为?
  
  反方一辩:元宵节就是元宵节,顶多增加一项活动——约会。再说,将最具中国特色的“年”的元素抹去,代之以“爱情”元素,无异于本末倒置,绝非扞卫传统而是摧毁传统。
  
  正方二辩:现在什么都在说“全球化”,我们的文化传统也要“全球化”,怎么能固步自封?参照吸收西方情人节的模式,为我所用,是鲁迅先生早就提倡过的“拿来主义”。
  
  反方二辩:那还不如张扬真正的中国情人节——七夕。把元宵节演绎成情人节,事实上已经扭曲了公众对元宵节这个传统节日的认识,影响到大家对元宵节看灯舞狮等“闹节”活动的参与,也妨碍了民俗传统的弘扬与传承。
  
  第三环节:总结陈词
  
  正方三辩:
  
  不论元宵节的来历到底如何,从西汉开始绵延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与中国传统其他节日的主题不同,元宵节最大的特色主题即是娱乐。这是一个快乐的日子,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有文字可考,自唐宋以来元宵节的“情人节”色彩与年俱增,这也是由于它所具有的娱乐性所致。据说宋朝的赏灯要进行5天,明朝则10天,对于受传统礼教束缚的男女来说,这自然是一个邂逅佳人的佳期。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际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在我国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在封建的传统背景下,这样的盛况自然给这个节日增添了浪漫色彩。许多浪漫的故事也产生于此,例如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而这样的传统古已有之,现代的男女虽没了元宵节定情的那种含蓄,但在元宵节这样传统的情人节约会及表达爱意却已成了年轻人的新时尚,因此,现代的元宵节是情人节,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
  
  反方三辩:
  
  说元宵节是所谓“情人节”无非仅凭一两句诗词,那么《水浒》中梁山好汉正月十五大闹汴京城,是否可以把元宵节说成是“好汉节”,或是“起义节”?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饱含了社会历史经济文化深厚、广泛的酸甜苦辣,这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盛大节日绝非一个轻飘飘的“情人节”所能涵盖。真正了解后,“情人”们怕就浪漫不起来了。
  
  元宵节从汉唐以后,从皇宫到山野,都是全民欢腾的景象。但在其中,一面是皇家粉饰太平,豪门夸富,一面还有辛酸忧愤。宋代时福州太守上元节命民间每家点灯七盏,百姓难以负担,有名陈烈者,作一大灯,并大书云:“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有一年元宵节,李清照在杭州写词:“如今憔悴,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抒发离乱之苦。后于李清照几十年的辛弃疾写的那首《青玉案》中“众里寻她千百度”一句,成为“情人节”说的标榜,但是“情人”们是否知道,辛弃疾力主抗金,在朝廷中遭排挤,词中表达的是不肯同流合污之“情”?梁启超论其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中国的元宵节其原汁原味的版本是与“情人节”不沾边的,不知如今为何纳入了“情人”?远无改头换面变为“情人节”的趋势和可能。相反还要努力回归,走“老路子”,护“老传统”。让七夕“情人节”之说家喻户晓吧!
  
  独立评委胡洪侠评决结果
  
  电视辩论赛讲究的是口才、仪表、机智、表达能力与反应速度,我们今天推出的“纸上辩论赛”,虽不能见其人,闻其声,赏其姿,但一路看下来,照样唇枪舌剑,刀光剑影,好看得要紧。今天的辩题本是个“话题陷阱”,辩论起来反方比正方占便宜,但正方竟然也能够纠三缠四,与时俱进,在无理处找理,终于自圆其说,尤其从两节相同处入手,以“全球化”为武器,以时尚为诉求,稳稳地将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反方也不含糊,从两节的“异”处入手,大讲文化差异,以“扞卫传统”的姿态将自己搞得正义凛然,且寻章摘句,善作翻案文章,在气势方面略胜一筹。总的来说,从鼓励文化多元、兼容并包、刷新传统的角度讲,我认为这一场辩论赛是正方获胜。同时,我更欣赏反方在辩论中显示出的文化情怀,所以最佳辩手为反方一辩刘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