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年发生了大灾荒,百姓没有粮食吃,背井离乡,到处逃亡。有饿死在他乡的,有饿死在路边的。全国一片饿殍景象,情形十分凄惨。
齐宣王想尽一切办法救济灾民,但还是无济于事,宣王只能干着急没有办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民逃荒到别的国家去。
有个名叫黔敖的富人,派出去很多的奴役大发慈悲地在路边摆些饭食,等待着饥饿的百姓来吃。
有一个几天也没有吃饭的饥民,用衣袖遮着脸,用绳子绑着鞋子,饿得眼睛都睁不开了,走上前来。
黔敖看见了他,就左手端着饭碗,右手提着水壶,高声吆喝他说:“嗟!来食。”意思是说:“喂!来吃吧。”
黔敖认为在这么严重的荒年里,粮米比黄金还值钱,自己能施舍些食物给饥民,已经是了不起的义举了,所以说话的声音大些,语言也不客气。
那人一听,觉得黔敖很不礼貌,挫伤了自己的自尊心,就扬起眉毛,瞪起眼睛,看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受这种侮辱,不吃‘嗟来之食’,才饿到这种地步的。”说完,那个饥民蹒跚着走开了。
最后,这个人终于饿死了。
哲理点拨:一个人的气节比生命还重要,在“生”与“义”二者不可得的情况下,“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倡导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