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小崇拜仰慕 更为革命欢呼
各位看官,在孙中山关系密切的五个女人中,宋庆龄是世人公认的"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既是孙中山"明媒正娶"的夫人,又是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得力助手和忠诚伴侣,更是孙中山事业的伟大继承者。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位尊"国母"始终不渝,一如既往地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奔走呼号,因而受到了亿万中国人民的衷心敬重和爱戴。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并被中国人民誉为"国之瑰宝"。到20世纪末叶,宋庆龄被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带此殊荣与世长辞。宋庆龄被称为"20世纪的伟大女性",毕生以热爱祖国着称于世。她同这个世纪里中国和国际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有联系。她的个人品格是既完美又独特的。凡是见到过她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给予的温暖。她亲身参加了中国革命的几个阶段,深知革命的必要性,在危急关头坚定不移,在胜利中同庆共乐,但始终意识到前面的道路漫长。她深信,未来是要用革命精神同最先进的知识来铸造的。她是为妇女儿童的权利和职责而奋斗不已的战士。
宋庆龄于1893年1月27日出生在上海,原名宋庆琳,后随大姐将宋爱琳改为宋霭龄,她也改叫宋庆龄了,那是她只有7岁。后来,她到美国读书,在学校里还有一个洋名字,叫"洛士文·宋",有的翻译为"罗莎蒙德·宋",她的亲密朋友则称她"苏西"--对她的姓氏英文拼法简化而来的昵称。那个带点浪漫色彩的名字"洛士文"后来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消失了,但另一个朴素的名字"苏西",她却继续经常用于给新老好友们英文信的署名,直到生命的终结
宋庆龄是宋嘉树的二女儿,比大姐小4岁。宋庆龄下面有3个弟弟,1个妹妹,这些孩子虽然是同一父母所生,遗传因子和成长环境以及幼年成长发育的不同,这使他们的性格各自显出不同的倾向。宋庆龄是这群孩子中最优秀的一个。宋家的其他孩子大都长得身矮体胖,唯独宋庆龄身材修长苗条,皮肤细嫩,看上去是那么娇柔、纤弱。她的五官端正,下嘴唇微翘,眼睛里流露出温柔、遐想的神情。她似乎正从遥远的地方悲哀地观察着世态人情,为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的苦难而伤感。她谦和、文雅,与宋霭龄和宋美龄骨子里的那种自命不凡、傲气逼人绝然不同。她办事有条有紊,就是在梳妆打扮上也很容易显示出来。幼年风风火火的宋霭龄和被娇惯得不成样子的宋美龄都是把头发匆匆忙忙地往后一掠了事,只有宋庆龄精心地梳理。她在前额上留一绺"刘海",再把脑后的秀发用一条色彩鲜艳的缎带扎住,蓬蓬松松地垂在脖子后面,显得是那样清纯美丽,惹人喜爱。宋庆龄有些方面像她的母亲倪桂贞。倪桂珍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也是个传统观念很重的人,她严格遵守"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勤俭持家,严厉地管教孩子。她不允许孩子们进行跳舞、赌博等她认为不体面的娱乐活动,不放纵他们的任何越轨行为,哪怕仅仅是由于儿童好奇的天性和缺乏自控的能力
宋霭龄喜爱学习,刚到5岁就上了当时上海一所有名的马克谛耶女子学校,并开创了宋家小一辈中热衷接受教育的新家风。随后,宋庆龄也进入了这所外国学校。沉稳的性格使她显出一种与她的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她把小手背在背后,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她非常聪明,理解能力强,各门功课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特别是她的自我约束力,有时让人生出一种难以名状的爱怜。她默默地克服一个初入学校的孩子必然会遇到的一些困难,努力去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连最严厉的教师也免不了鼓励她可以放纵一下,比如在课堂上捣捣乱,和同学闹点矛盾之类,并且表示她这样做了,决不会受到惩罚,还会给予奖励。他们生怕她心里有什么委屈,挫折了孩子的天性。宋庆龄总是微笑着摇摇头,表示她这样做并非由于害怕什么,而是因为这样做心里才坦然愉快。
宋庆龄从小就听父亲讲述孙中山的从事革命的事迹,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孙中山是位了不起的大英雄。直到1907年3月18日,她才见到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当时,孙中山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他秘密来到上海,宋嘉树把化了装的孙中山接到家中,并设家宴欢迎。宋嘉树的孩子宋庆龄、宋子文和宋美龄都出席了家宴。孙中山指着稍大一些的姑娘,高兴地问:"如果我没猜错,是霭龄吧?"宋嘉树笑了:"不,这是庆龄。霭龄已经到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学习了。"孙中山深怀感触地说:"时光如流,孩子们这么快就长大了,我都不认识了。"宋庆龄有些羞涩地望着孙中山,突然用一种清朗悦耳的声音说:"先生,可是我认识您。"孙中山愕然地望着出水芙蓉般的宋庆龄,只听她说道:"爸爸给我们看过您的照片,他说,中国是睡着的,这个人却是醒着的......"孙中山赞许地看着宋嘉树夫妇,接着,宋庆龄等还相继背诵了孙中山在《民报》上写的发刊词等文章,这令孙中山大为惊讶,感慨万分。孙中山鼓励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学成本领长大报效祖国。
1907年金秋,宋庆龄和妹妹宋美龄由姨夫温秉忠护送着也到美国去留学。那天,在上海虹口英联码头,海风送爽,刚刚升起的朝阳挂在远方的海天交汇处,"满洲号"远洋巨轮鸣叫着,缓缓地转向、调舵,离开码头;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和母亲倪桂贞拂袖挥泪致别,夫妇俩目不转睛地盯着承载着他们心爱的两个女儿的客轮缓缓驶向远方。
"满洲号"终于结束了横越太平洋的航行,抵达终点港旧金山。宋庆龄和宋美龄姐俩因为有姨夫温秉忠的相送和父亲的老朋友步惠廉前来迎接,顺利地通过了检查。姐妹俩最初被安排在新泽西州萨密特小镇的一所私立学校补习功课。这所克拉拉·波特温小姐创办的学校环境优美,朴实无华。她们能来这里上学,是前一年宋嘉树赴美筹款时,随温秉忠到该校参观,因留下相当美好的印象,当场他即向波特温小姐联系了两个女儿在此学习的事情,波特温小姐愉快地同意了。宋庆龄在萨密特镇私立学校补习法语和拉丁语,积极准备投考大学,她仍然十分用功。经过一年的补习,1908年9月5日,宋庆龄正式考人姐姐宋霭龄当时正在就读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宋庆龄自小培养出来的勤奋精神再度表现出来,她对哲学课程尤感兴趣。她的文学及写作水平亦较高,又热心于社会活动,因此很快担任了校刊《威斯里安》的文学编辑和哈里斯文学社的通信干事。班上讨论问题时,宋庆龄态度温文,声音柔和,但却滔滔雄辩,颇有见解,深得同学们的钦佩。
宋庆龄最关心的是当时中国国内局势和革命的发展。父亲清楚女儿的想法,常常给她写长信,告诉她这方面的情况,并寄给她剪报。因此,身在大洋彼岸的宋庆龄对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十分了解,并常常为此担心、忧虑。同学们问她为什么总是那么关心国家的事情,而不无忧无虑地玩乐时,她说:"我不能忘记中国,也不能忘记孙中山先生说过的话。如果忘记了,人生就失去其意义。"中国必须变革。但到底怎样变革?当时宋庆龄开始了自己的思索和探寻。她在《威斯里安》院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即《四小点》、《阿妈》、《现代中国妇女》、《受外国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之影响》,这些文章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及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思想。有一次在历史课上,宋庆龄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这种思想。当时历史老师让学生讨论关于"对祖国的情感"问题。轮到宋庆龄发言时,她给大家讲了对自己祖国的情感和希望。讲述时,她声音如平时一样柔和圆润,态度温文尔雅,但是大家却看到,她的大眼睛里燃烧着"足够照亮整个大地的火焰"。后来,在一次测试中,历史老师又看到一份表达了同样思想的答卷。他不得不大为惊叹:"这是使人万万想不到的,从一个看起来是温和的中国学生、且是一个女孩子的身上,竟能发表这样的意见。" 下课后他找到宋庆龄,首先称赞她的答卷是"动人的、很好的论着",但转而又说,这不是在历史课中应该学到的东西。宋庆龄坦率而答:"是的,我明白,但我想这张卷子是个人的表示,一个学生的见解,自然不会有人误解成别的意思吧!我只是追求真理。"就当宋庆龄苦苦探索革命真理的时候,中国国内爆发了辛亥革命,腐败不堪的清王朝轰然塌倒,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第一届临时大总统。宋嘉树把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迅速告诉了女儿宋庆龄,并寄给她一幅第一批制作的共和国五色旗。宋庆龄接到信和旗子,激动难已,她跑到校园里,一把扯下清朝的黄龙旗,挂上新的国旗,并振臂高呼:"打倒专制!高举共和旗帜!"接下来,她写了热情洋溢的政论性文章《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高度评价中国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在许多着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看来,中国革命是滑铁卢以后最伟大的事件,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这场革命的最辉煌的成就,意味着四万万人已从极端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这个专制制度已经存在了四千多年,在它的统制下,生存、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是被剥夺的。这场革命标志着一个王朝的覆灭,王朝的残酷压榨和无比自私,使这个一度繁荣昌盛的国家,变成贫穷不堪的国家......"她不无夸张地写道,"革命已给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大约就在此时,她简直把孙中山当成自己的上帝,同时又把他看作是中国的救世主。但她看到更远的目标,"博爱是人类尚未实现的理想......"世界和平以及中国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的作用,是她漫长的一生中所最关心的事情,此外就是国家复兴和社会公正。怎样才能达到这些目标、为此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斗争,她当时还不清楚。这对于一个如此年轻和缺乏生活经验的人来说,在当时当地的条件下是难以避免的。重要的是,她以后逐步建立起一个个信念,并且一旦树立,就永不后退。正是在这些信念的激励下,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后来的艰危进程中,她挺身进入无数艰苦的战斗。
2、受命危难之时 崭露理想才华
1913年秋,宋庆龄从美国威斯里安学院毕业,在返回祖国的途中,突接爸爸一封加急电报,要她直接到日本横滨,与家人团聚。为什么到横滨?宋庆龄不得而知。她接到电报的时候,才意识到是不是革命失败,举家逃亡到日本?当时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遭到失败,正在日本政治避难,处于命运的低谷。由于宋霭龄将与孔祥熙结婚,不再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嘉树还有严重的肝病,不能长时间坐在日本矮桌边从事书写工作,因此急需有人接替宋霭龄的秘书工作。
话说宋庆龄回到蛰居横滨的家中,与父母家人团聚自然非常高兴。当她得知革命遭遇挫折时,她很为孙中山担心。宋庆龄说:"爸爸,我这里有一封信,是美国朋友带给中山先生的,你安排个时间,我亲自面交他。""那就明天吧!"宋嘉树说道。9月16日,宋嘉树带宋庆龄到东京去见孙中山,同行的还有宋霭龄。他们父女来到孙中山住宅,恰巧孙中山不在。他们同等在那儿的友人闲谈。不一会儿,孙中山回来了,和来客逐一握手。宋嘉村指了指坐在角落的女儿:"这是庆龄。她刚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来东京探视我们。"宋庆龄有礼貌地欠了欠身说道:"您好,先生。"说完嫣然一笑。孙中山望着宋庆龄显得很兴奋,他已经认不出这位美丽的女郎就是那次在宋家见到的小姑娘。为了弥补进门后对她的忽略,孙中山苦笑着说:"我读了你的论文,可惜'最伟大的事件'已经消逝,我们又一次做了流亡客......"宋庆龄抬起头来,口气十分坚毅地说:"不,辛亥革命已经永远载入人类的光辉史册!""说得好。我们这里有不少人已经丧失了信心,急需要你来宣传。"孙中山说完哈哈大笑起来。"孙先生,我这里还有您的一封信呢!"宋庆龄拿信交给孙中山。"噢,是老朋友哈曼来的!"孙中山边看信边问:"他现在怎么样?"宋庆龄答道:"他现在很好。临回来那天,他亲自为我送行,并祝贺你革命成功!""成功什么?现在连家都没有了!"孙中山直言快语。接着又说,"你的任务完成了,我谢谢你。""先生客气了。"宋庆龄说这话的时候,脸红红的。宋庆龄是怀着对孙中山的无比崇敬之情,来到孙中山身边。她满怀仰慕的心绪向孙中山致意,并带给他一箱革命同情者送的加利福尼亚水果。孙中山慈祥地笑了笑,用平稳清晰的语调说:"谢谢你对我的理解和愿望,谢谢同志们送来这么多好吃的东西。眼下革命尚未成功,还有许多困难,还是应该继续干下去,祖国和人民需要啊!"孙中山说着停了下来,慈祥地望着宋庆龄。聆听着孙中山的教诲,宋庆龄心里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孙中山的寓所成了流亡者总部,每日来聚会的革命者络绎不绝。看到孙中山忙碌不堪的情景,宋嘉树要求宋霭龄重新回到孙中山身边,继续担任秘书。宋霭龄推说身体不太舒服,要等几天看看再说。实际上宋霭龄终于决心彻底离开,于是她向孙中山推荐了妹妹宋庆龄来接替秘书工作。她介绍说,宋庆龄非常崇拜先生,热情高,意志坚定,是一位凡事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她在各个方面都比自己更强,肯定能干得更好。孙中山默默点了点头。
此时的孙中山正处于命运的最低谷。"二次革命"失败后,篡权的袁世凯宣布孙中山为大逆不道的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日本政府因正在与袁世凯勾结,也把孙中山视为危险分子而加以秘密监视;由同盟会仓促组建的国民党内部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个时候的孙中山是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既泯灭了昔日大总统的耀眼光环,又失却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权势,无钱无财,却有随时被暗杀的极大的生命危险。宋庆龄不是为了分享革命成功的果实,不是贪图荣华富贵,是看到形势岌岌可危,非常痛切,而决心为革命事业工作。她默默地承受着种种压力,心甘情愿地接替姐姐宋霭龄的工作,坚定地担当了孙中山最困难时期的秘书。她看到,孙中山依然保持着顽强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为组织和发动新的革命斗争而忘我地工作着,她紧紧追随着孙中山,以一颗炽热、赤诚的少女的心为他而剧烈跳动。从1914年9月开始,宋庆龄开始每天同孙中山在一起工作,担任他的英文秘书。宋庆龄不仅在工作上帮助了孙中山,更在精神上支持了孙中山。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们一起工作,一起交谈思想,她用她那女性的温柔抚平他那颗受了创伤的心灵。宋庆龄思路清晰,眼光敏锐,剖析事理直鞭辟入里,不为表面现象所迷。她文静、谦和,善与人处,很快博得众口一致的称赞。孙中山是一位喜欢同那些忠心耿耿地和他一起工作的人交流思想的领袖。他特别喜欢同年轻有为的人交谈。从宋庆龄一开始来为他工作,他就这样作。他托付给她的不但有日常事务,还有他的秘密通信。他经常对中国的时局和问题发表评论,使她受到有关中国革命的教育。她把外国报纸念给他听,他们一起讨论时局。宋庆龄在1914年11月给还在美国读书的妹妹宋美龄写信道:"我从来没有这样快活过。我想,这类事情是我从小姑娘的时候起就想做的。我真的接近了革命运动的中心。"她接着写道,"我能帮助中国,我也能帮助孙博士。他需要我。"宋庆龄敬仰孙中山坚忍不拔的精神,她称他是"坚硬材料制成的"。他的不幸遭遇深深感动了她。她沉湎于他所讲述的长期经历、他的政治信条和观点,以及他的行为风格。对她来说,他不仅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而且是她家庭的一个至诚挚友,她从小就把他看成是一个领袖、一个导师、一个学习的榜样。孙中山还引导宋庆龄掌握进行地下政治活动所需的技巧和保密措施。她学习如何把密信写成密码、如何把密码译成明文、如何用隐形墨水书写。她懂得了准时和确切的重要性,以及把所有多余文件随时销毁的必要。他教她对于钻进革命队伍的间谍、个人野心家要保持警惕。她也养成了把各种不同的联系对象和工作领域相互严格分开的习惯,不是出于对别人的过度不信任,而是因为偶然不慎就会危及整个事业或许多人的性命。这样的谨慎小心成了她性格的一部分,但却没有改变她最基本的开朗、坦率性格。
对于孙中山来说,他从宋庆龄那种青年人活泼的朝气中感到振作和轻松,有了新的活力去应付紧迫的公务。她的语言和工作能力以及她的颖悟大大减轻了他的日常工作。使孙中山快慰和高兴的是,宋庆龄比刚刚离去的宋霭龄更加出类拔萃。她长得俊美异常,不仅皮肤白皙,晶莹得像透明的玉、凝结的脂,而且体态轻盈,风度翩翩。最漂亮的还是她那双豁亮动人的眼睛。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东方古典风韵少女的美,她是那样文静、温存,讲话轻柔,举止端庄,身材娇小而线条分明。如果拿她与宋霭龄比较的话,她们同样聪慧睿智,办事能力极强,但宋霭龄是锋芒毕露,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而宋庆龄则含而不露,有一股坚忍不拔的韧劲;她们同样志存高远,胸怀崇高理想,但宋霭龄随机应变,有一些实用主义的味道,而宋庆龄则刚毅坚定,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她们是同样俊美可爱,行动举止高雅,但宋霭龄是艳丽娇媚的带刺的玫瑰,而宋庆龄则是淡雅馨香的秀美的玉兰。如果说孙中山对宋霭龄是喜欢的话,这喜欢之中是有保留的,他和她之间的相处有时不尽和谐,有时不尽默契,甚至还有些许的格格不入,因此,孙中山对宋霭龄是理智而冷静的,是以长辈的身份对她进行包容。对宋庆龄则是完全不同的,孙中山的喜欢是耗无保留的,他和她的相处是相当和谐、相当默契的,她是那样善解人意,孙中山的一言一行她都了然在胸,她甚至可以从孙中山的眼神中看到他的思想活动。在孙中山的眼里,宋庆龄简直是完美无暇,他和她的交往完全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他和她的行为是靠感情的支配,而不是受理智的控制。
有一天,孙中山由于劳累过度,吃晚餐时突然感到整个腹部剧烈疼痛,黄豆般的汗珠顺着脸颊滴落,他痛苦地靠在藤椅上喘息着。宋庆龄见状大吃一惊,连忙取来了镇痛片,让孙中山吃了下去。这时已是夕阳落山,宋庆龄搀扶着孙中山到卧室就寝。他躺了一会,仿佛平稳了不少,慢慢地就睡着了。宋庆龄一直坐在旁边留心看他的神情,到了晚上八九点钟,他忽然睁开眼轻轻叫了一声"庆龄"!旋即又合上眼睛睡去了。宋庆龄放心不下,仍然守在床边精心观察护理。夜,静悄悄的!躺在床上的孙中山,睡得像孩子那样安宁香甜。不知什么时候,远处传来雄鸡的啼叫声。响声惊醒了孙中山,他睁开惺松的睡眼,从床上坐起来,望着坐在床边的守候了一夜的宋庆龄,不由眼眶潮湿了。骤然间,一种温暖的感觉渗透了他的全身,在他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感受过胜利的喜悦,感受过革命党人的和谐,今天,他又真正感受到一个少女给他带来的温馨。还有一次,孙中山撰写文稿从傍晚一一直写到翌日凌晨两三点钟,宋庆龄给他送来了夜餐。孙中山仍一心专注地继续写他的东西。这时,宋庆龄说:"先生,已经是夜半三更了,您该休息了!"孙中山微微抬起头来,朝她笑笑,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可是,他的文稿还没有写完,便继续写下去。终于,宋庆龄憋不住了,她动了真情说:"求您啦,您把笔杆放下来好不好?"语气中含着一种深沉的温柔,包容着说不尽的关切和体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点嗔怪的意思。孙中山知道是因为自己不听劝告,因此她不高兴。于是,他一边放下手中的笔,一边不无幽默地连声说:"遵命,遵命,我的秘书小姐!"说着,他笑了,那是感激的微笑。宋庆龄自然也笑了,笑得那么爽朗。
孙中山也像对待亲人一样地关怀着宋庆龄,而且关切中充满着慈爱和宽厚。初秋的一天,孙中山夜间派人来叫宋庆龄,谁知她因房东梅屋庄吉的义女冈本梅子生病到药店买药去了。派去的人回来说她买药去了,孙中山很不放心,就找上门来。正巧,她回来时在大门口碰见了孙中山。他劈头就问道:"怎么,你生病了?"宋庆龄摇摇头,孙中山不由笑了:"我听说你上药店去买药,还以为你有病了,替你担心起来。"话不多,但说得宋庆龄暖意盈怀,她的心仿佛在温暖中溶化了。那时孙中山正全力以赴地总结"二次革命"失败的教训,夜以继日地忙碌着重整革命党的大事。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信息,他马上会做出那样强烈的反应,这只能是真情的流露,因而她觉得特别可贵。她觉得在孙中山身边工作很惬意、很温暖,也很自豪。
3、崇拜化为爱情 为爱竟遭软禁
各位看官,崇拜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崇拜是为补己不足的一种自我安慰,崇拜是自我激励的一种体现,崇拜是面对无法抗拒的威慑力量的屈服,崇拜是美好爱情的坚贞基础。宋庆龄正是在对孙中山的虔诚崇拜的土壤中,滋生出茁壮的爱情幼芽。在他与她朝夕相处的感情浇灌下,爱情的幼芽被培育成根深叶茂的爱情之树。
通过长达一年多的频繁接触,宋庆龄从孙中山身上看到很多宝贵的东西,包括他对祖国和人民炽热的爱,对改变祖国命运宏大的抱负,为了崇高的理想不怕艰难困苦、不屈下挠奋斗的意志,与朋友交往中热情有礼、谦逊谨慎的作风,以及崇高的思想、冷静的头脑和智慧的风采。这一切,都使宋庆龄感到由衷的敬佩。在她眼里,他是个最值得她去爱的男人。她感到心满意足。她似乎觉得,她眼前的这个挺拔潇洒、英勇顽强的孙中山,像一颗人间最美最美的花子一样,深深地种在她自己那颗润泽的心灵里。
孙中山从宋庆龄的眼神和举动之中已无比清晰地得到了爱的信息。孙中山深切地感到宋庆龄已是他革命事业离不开的助手,是他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离不开的知心人,他从宋庆龄的帮助和关切中得到鼓舞和慰藉,"平生知心者,屈指能有儿?"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知己朋友不易寻求的慨叹,与当时孙中山心扉里所荡漾的思绪如出一辙。哲人法拉奇说:"爱情是友谊的代名词,又是我们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的可靠保证。爱情是人生的良伴,你和心爱的女子同床共眠是因为共同的理想把两颗心紧紧系在一起。"正是拯救中国、改变祖国命运的共同理想,使孙中山和宋庆龄在革命工作和患难中,逐步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使他们彼此相爱,心心相印。宋庆龄产生了要和孙中山一起生活的强烈愿望,真切地感到:我可以帮助他,他是需要我的。她从对孙中山的崇敬中萌生爱意,坦率地向孙中山表达爱慕之情:"我已认真地想了许久,我知道没有别的比为你和为革命服务能使我更加快乐,我能帮助你做工作,我能关心你,我喜欢这样从事于革命。如果我没有为这个伟大事业而生活,那么人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我不求什么,但愿委身革命,别的什么都不能满足我,只要我于你有用,便在你这里......" 宋庆龄勇敢地表示:"我应该用爱来回报您!只要您愿意,我将会永远陪伴着您,和您一起奋斗,一起献身革命。"听着这一席发自肺腑的话语,孙中深深地被宋庆龄的一片深情感动了。平心而论,他从未享受过这样的温情,从未沐浴过这样的温馨和美好,他感到心满意足,他甚至觉得,这么多年以来,似乎自己专等的就是她。他觉得,能够得到她的爱,那是多么的幸福,他恨不得立刻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但是,他已经深思熟虑地想到,他不能拒绝宋庆龄的爱,又不能让宋庆龄受到丝毫的委屈,有一些棘手的问题必须解决。要与宋庆龄结合,首先要与元配夫人卢慕贞解除婚约,让宋庆龄名正言顺地做自己的夫人;宋庆龄也要征得她的父母的同意,他不能对不起老朋友。孙中山深情地望着宋庆龄,声调有些惴惴不安:"庆龄,我非常珍惜你的这份感情,我对你确实感觉非常之好。但是,我仍然要说,对我们的结合问题,我们都要十分慎重,要多考虑一些时候,然后再作决定,好吗?"宋庆龄乖巧地点点头,用她甜蜜的微笑作为回答。共同的信仰、志趣和追求,把两颗沸腾的心紧紧融合在一起,缩短了年龄差异的距离,窈窕少女与将近"天命"之年的男子成了热恋中的恋人。宋庆龄望着身边的孙中山,望着那双异常敏锐,又充满情感的眼睛,她内心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冲动,一种按捺不住的柔情。她与孙中山相识以前,没谈过恋爱,也没尝过爱人和被人爱的滋味。孙中山要她慎重些,多考虑些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心。虽然是几句很普通的活,但那里面包含的真诚,那使她心扉颤动的情意,她都领略到了。长到22岁,她第一次听到一个男子那么坦诚的心声,她第一次看到一个伟人那么磊落的胸怀,她第一次了解到一个深受全民族敬仰和爱戴的革命家,内心也有矛盾和苦闷,也有爱慕和追求。他献身革命,热心民众的事业,殚精竭虑为中国人民的自由、平等和昌盛而奔走。得到他的爱是自己的福分也是自己的幸福。
当幸福叩响心灵大门的时候,任何人都无法平静下来。孙中山彻夜难眠,他在仔细地回味着宋庆龄那发自肺腑的每一句话语,像咆哮着冲进心海的大潮,心房不由地颤动起来,每一根血管都充溢着幸福和满足。孙中山真切地感受到了宋庆龄对他事业的重要和精神上的支持。她是他工作上的得力助手,精神上的莫大慰藉,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伴侣,娶她做妻子对他事业是莫大的帮助,有她的温柔体贴,对他流亡的孤寂生活是多么大的幸福,要真正完成他的革命大业,他的身边不能没有宋庆龄。他下定了决心,先与卢慕贞解除婚约。他相信卢慕贞是会同意的,她三番五次地劝说他纳妾,她确实感到应该有人陪伴在他身边。当然,解除了婚约之后,要妥善处理卢慕贞的生活,毕竟夫妻多年,她生儿育女,孝敬长辈,颠沛流离也吃尽了苦头。至于宋嘉树顾及会遇到一些阻力,党内一些同志也会有异议,这些都无法完全顾及了。他挥了一下拳头,像要发动一次新的起义一样,决定立即付诸行动。第二天,孙中山带着宋庆龄,约廖仲恺夫妇一起游览日本的风景区热海。四人同爬一座小山。宋庆龄先登上山顶,孙中山紧随其后。孙中山暗示廖仲恺夫妇不要跟着来,要暂时回避一下。孙中山跟宋庆龄到了山上一个较为隐秘的地方,孙中山依照西方的习惯,跪下一条腿郑重其事地向宋庆龄求婚。宋庆龄终于等到她期待已久的话,幸福顿时充盈了她的整个心房。当他们与廖仲恺夫妇会合的时候,廖仲恺夫妇发现他们两人都是兴奋异常、神采飞扬,显然,宋庆龄已接受了孙中山的求婚。
此后,关于孙中山与宋庆龄相爱的事,人们都在尽力保守着这个秘密,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宋霭龄是宋家第一个听到消息的人,也是感到刺激最大的人。孙中山当时党的改造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他在党内的领袖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他度过了令人担忧的精神上的颓唐时期,重新焕发了朝气,将再次成为中国革命的风云人物。宋霭龄非常清楚,如果宋庆龄和孙中山结婚,自己将是大跌面子的事情。自己曾向孙中山抛出过多次"绣球",孙中山都没有接。现在,宋庆龄到孙中山身边不到一年,他们就相爱了。宋霭龄想起了一句名言:"人最不能容忍的,是看见一个傻瓜在自己曾经失败的领域取得成功。"固然宋庆龄不是傻瓜,而是比自己更聪明、漂亮和能干的姑娘;但千不该、万不该她是自己的妹妹。如果她是另外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宋霭龄也许会为她祝福,为孙中山感到高兴。但不幸的却偏偏是自己的妹妹!她不愿意不声不响地就这样栽了,她要采取行动,反过来栽他们的面子,就是自己曾经敬爱的领袖也不行,就是一奶同胞的妹妹也不行!
于是宋霭龄先向父亲宋嘉树"告发"了这件事。最初,宋耀如不相信这会是真的,他跟孙中山接触频繁,同样也经常见到自己的二女儿,并没有发现过任何蛛丝马迹。但宋霭龄保证此事千真万确。她说,尽管他们的相爱极其秘密,可我有最最可靠的情报。当即宋嘉树要求宋霭龄不要激动,他自己要认真想一想。宋霭龄走后,宋嘉树独自在房间里走来走去,陷入了沉思。自己和孙中山初次相见的时候,宋霭龄4岁,宋庆龄只有1岁。多年来,不论是孩子们在国内还是在万里之外的美国读书,自己一直在给她们讲孙中山的伟大品格和革命思想,希望她们能像自己一样,追随孙先生的革命事业,为国家的新生和富强而努力奋斗。自己也一直把孙中山看作家庭中的一员,没有什么事情对孙中山隐讳,也同样没有对孩子们隐讳。但是没有想到她们一到成年,不仅把聪明才智献给孙中山领导的事业,而且还要把爱情献给孙中山。先是大女儿宋霭龄,爱得是那么痴迷,幸亏自己及时点拨,她才抽身没有给自己和孙中山的友谊投下阴影。现在二女儿宋庆龄也陷入了这个误区。究竟是自己给她们灌输的东西出了偏差还是另有原因?宋嘉树苦苦思索,检讨自己多年来的一言一行,觉得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那是什么原因呢?对,一定又是青春期崇拜。一个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必然地对异性产生了解、爱慕的渴望,那么首先吸引她们的自然是她们能够接触到的活生生的男人。她们会在诸多异性中比较、选择,而她们倾心的对象当然是其中最优秀者。她们只管把自己的感情向这个男子倾注,并不管对方的身份、家庭和年龄等等状况,不考虑实际可行性。她们会把这个人神化、美化,想象得完美无缺,浑身都放射着光晕,然后做出成年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说到底,这个人并不是她的爱人,只不过是她的偶像而己。对此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随着她们的成熟,自然会放弃这种幼稚可笑的行动。于是宋嘉树决定,用不着大惊小怪,压力过大反而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弄出悲剧。当宋嘉树把自己考虑的结果讲给大女儿听的时候,宋霭龄大叫起来:"不!完全不是这样的。庆龄留过洋,受过高等教育,她已不是你说的那种无知无邪的女孩子;而且她已经20多岁,也过了那种发痴发呆的年龄。如果不采取措施,她会把这种感情变成事实的!"宋嘉树惊住了,是的,宋霭龄说得完全正确。二女儿庆龄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大姑娘了,她不会再陷入那种误区。天哪,先是大女儿有这种想法;阻止了霭龄,现在又出了个庆龄;那么阻止了庆龄,下面还会有个美龄......难道冥冥中真有一种叫作命运的东西,注定宋家的一个女儿要和自己结交多年的那位朋友结合吗?如果真是那样,眼下莫不如尊重庆龄的选择了。宋嘉树语调沉缓地说:"既然庆龄是一个有责任能力的大姑娘了,那么她在爱情的选择上应该是自由的,我们不能多加干涉了。"宋霭龄本来要跳起来的,但她很快控制了自己。她知道,要是造成和父亲的对立,反而可能促成这件事。她决定用激将法,语气缓和地说道:"爸爸,当初您怎么对我说的来着?什么年龄的悬殊、教义的约束、家庭的丑闻、社会的影响......那么振振有词,那么理由充分。今天怎么全变了,难道您受到什么压力、向谁屈服了吗?难道您要出卖自己的女儿吗?""你胡说什么!"宋嘉树勃然大怒。"既然如此,您为什么不阻止这桩蠢事呢?""这件事有些不妥,我们可以对庆龄提出忠告,让她自己处理,恐怕不能采取硬性措施。那样,这件事的传播范围会扩大,对她不好,对我们其他人的形象也不好。""忠告是没有用的。爸爸!必须采取行动。如果变成事实,比采取过头的行动更难堪。"宋霭龄寸步不让。"这得让我再想想。"宋霭龄紧追不舍:"我已经想好了!现在国内的危险已经不大,我和孔祥熙也准备回去,到他的家乡去看看。我们全家趁机都返回国内,这样就理所当然把庆龄也带走了。没有任何影响,也不会引起任何猜测和动荡,这是最体面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我跟庆龄谈谈再作决定吧。"宋嘉树已经有些松动了。"不要谈。这事要做就得干净利索。把船备好,叫上她就走。否则,谈过之后,她不同意走怎么办,采取强制办法吗?她嘴上不说,躲起来怎么办,兴师动众去搜查寻找吗?岂不是反而搞得满城风雨,把丑闻自己张扬了?""我们跟孙先生怎么讲,他会对我们这样做怎么看?几十年的友谊难道就这样完了吗?"宋霭龄更加振振有词:"这样做正是为了维护我们之间真正的友谊。假如丑闻发生了,不仅损害我们来家门风,也对孙先生非常不利。我们这样做他会理解的。"宋嘉树仍有些犹豫。"我们别无选择!爸爸。为了您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这个家,为了孙先生的革命大业,我们只能如此。"宋嘉树长叹一声:"好吧,只是这样做我总感到对不起孙先生,也委屈了庆龄......""爸爸,您把公务上的事处理一下,其他的事我来安排。"宋霭龄带着一脸的刚毅和果决告辞了。
1915年春天,宋嘉树差人把宋庆龄找回家,突然告诉她全家结束流亡生活,立即返回上海。宋庆龄看到家里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行李都打点好了,只待装车上船,而且人人都寡言少语,面带严肃,猜到这是已经密谋好的事情。当时宋庆龄表示反对,她要求继续留在孙中山身边工作,因为改造党的工作非常紧张,她已熟悉情况,突然走开会影响整个进程。但是她的意见根本没人理睬,一切都是安排好了的,已经不容更改了。她想尽快跟孙中山取得联系,但是她无法脱身。她不想惹父母生气,尤其是爸爸的肝病最怕生气了,她决定静观事态发展再做打算,就这样宋庆龄被挟持着上车登船,连夜驶回国内。在船上,宋庆龄一直在猜测。在家庭中从没有受到如此对待过自己,父母也从来没有不听自己的意见,她已预感到,这是因为自己和孙中山相爱的事情。她不急不恼,决心和父亲敞开谈谈。她有充分的理由说服父母。真正的爱情是心灵的沟通,是摒弃一切利害关系的超凡脱俗的两性间的相互吸引。古来多少父母干过"棒打鸳鸯"的蠢事,结果不仅毁了子女的幸福,也造成了终生的悔恨。扼杀爱情,是旧世界最落后、最不人道的行为,一个革命者怎么可以走这样的老路呢?父亲是在美国生活过的,中国旧式的不人道的理学观念应该是很少的,怎么突然变得像个封建卫道士一样了呢?她认为这中间一定发生了某种误会,或者中了别人的诡计。她相信父亲最终会支持自己,尊重自己的人生选择。一路上宋嘉树内心十分矛盾,他不敢面对宋庆龄,怕看她那双眼睛,也怕听她谈自己的理由,他知道自己拿不出充分的道理去说服女儿,一旦交谈,败阵的可能就是自己。宋嘉树采取了躲避的办法,一路上一直和宋霭龄和孔祥熙待在一起,不给宋庆龄任何机会。
回到上海后,宋霭龄和家人一起,打算匆匆忙忙地为宋庆龄另择门婿,准备用包办她的终身大事的办法,彻底地拆散她和孙中山的姻缘。宋庆龄此时真急了,她大声抗议:"在我们这样的家庭里,还出现包办婚姻?什么打倒封建、什么实现民主自由,都是假的!还口口声声谈论革命,都是假革命!"宋嘉树听后十分痛苦,宋霭龄却不愿意看到父亲退缩,而且为庆龄另择夫婚的事已有眉目,眼下只有硬顶下去。她对父亲说,过不了多长时间,庆龄自然会回心转意。她会找到新的爱情,忘掉那段梦幻般的经历。再说,我们并没有得罪孙先生,他又没有正式向庆龄求婚,没有向宋家表示过这个意思,我们当然不知道他有过什么想法。一切都会悄悄平息,然后大家都会装得像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根本用不着顾虑。宋霭龄还建议父亲,为防止出现不测,应该把宋庆龄看管起来,在其婚事定下来之前不能让她随便活动。宋嘉树惊叫一声:"我们这样的新式文明家庭里怎可以做出这样的事?"宋霭龄微微一笑:"是的,这做法是陈旧了一点,但过去那么多人家采用它,就说明它有效、管用,有效管用的就是好的,就不要再瞻前顾后。我们办事都该先考虑效果,而不是先考虑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什么办法都可以用!"
4、冲破樊篱结合 终成革命伉俪
话说宋庆龄被软禁起来,完全失去了自由,被关在房子里,由女仆看着,不许离开房间半步,不许和外界接触,只等着成亲的日子。宋庆龄悄悄地给孙中山写了封信,问他现在是否还需要她,自己应该呆在家里还是仍回到他身边去。负责看管她的女仆同情宋庆龄的境遇。站在了她的一边,把这封信秘密地带出去投进了邮箱。假使没有这位聪明机智的好心女仆,这封信可能就落到了别人手里,那样历史将要重新改写了。
几天来,宋庆龄没有来上班,孙中山已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了。他派人到宋家去打听,得到的情况使他大吃一惊:宋嘉树举家回国,宋庆龄被挟持同往,详细情况不明。孙中山分析,老朋友不辞而别说明事态严重;宋庆龄连招呼都没有打,说明她已失却了人身自由,迹象表明根源都在于他们的相爱,宋嘉树持坚决反对的态度,才出此下策。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出策之人,竟是曾经疯狂爱他却被他婉言拒绝的宋霭龄。事态的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宋庆龄用充分的理由说服自己的父母,重新获得自由,不日就会回到他的身边;二是宋嘉树强硬到底,不允许宋庆龄申辩,强迫宋庆龄改变初衷,另择贵婿。依照他对宋庆龄的了解,宋庆龄决不会轻易就范,极有可能以她与家庭决裂的惨痛代价来换取自己的幸福。有鉴于此,自己必须做出相应的举动,尽快与卢慕贞解除婚约,以自由之身等待宋庆龄的归来。他毅然决然地写了一封长信给卢慕贞,告诉她自己打算同宋庆龄结婚以及理由,请她做出牺牲,正式办理离婚手续。孙中山派秘书朱卓文,带着他的亲笔信到澳门卢慕贞那里联系解除婚约之事。宋庆龄那边的情况尚不甚明了,孙中山这样做完全是破釜沉舟,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态度。此事意外的顺利,深明大义的卢慕贞同意离婚,并且办理了符合法律手续的离婚协议。让孙中山感动的是,卢慕贞还为宋庆龄备了一份贺喜的礼品。卢慕贞的言行为孙中山扫情了他与宋庆龄结合的许多障碍。
在宋庆龄离开的那些日子里,孙中山只要一闭眼,她就会亭亭玉立地站在他的面前。回忆宋庆龄在身边工作的日子,她给了他多少支持,分担了他多少忧愁。他托付给她的不但有日常事务,还有他的秘密通信。她会根据他对时局和问题发表的意见,迅速写出漂亮的文章来。理想使他们献身一个目标,工作使他们不知疲劳。尤其是宋庆龄的温柔和颖慧,让人感到须臾不能离开,她的气质和性格中注入了太多的纯真、质朴、美好、善良及理想主义的诗意。宋庆龄的离开,使他一下觉得少了许多东西,他常常会陷入沉思状态。他原本是个爱读书的人,现在变了样,常是打开书本,眼睛却凝视别处,心猿意马,甚至不思饮食,脸庞明显消瘦了一圈。房东梅屋庄吉的夫人是个热心肠的人,很担心孙中山的身体,做了不少营养丰富的菜肴给他吃。孙中山只夹了两下就放下了筷子。梅屋庄吉夫人劝解他要注意身体,不要太伤情。他沉默了一下,回答道:"庆龄是位好姑娘,也是我的好帮手,我忘不了她。遇到她以后,我感到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爱,知道了恋爱的苦乐。我无法扑灭胸中燃烧的爱情火焰。有了庆龄在身旁,我感到踏实些。" 梅屋庄吉夫人颇为孙中山那种青年般的热情而感到惊奇,她鼓励说:"在我们日本,爱情是个人的自由,别人不好说什么。只要你个人认为是幸福,就应该大胆追求。"停顿了一下,她接着说:"不过,我要提醒你,与年龄相差悬殊的女人结婚,是要折寿的,不知你考虑没考虑?"孙中山坚定地说:"如果能与庆龄结合,即使第二天死去我也不会后悔!" 梅屋庄吉夫人被孙中山的真诚所感动:"想不到你是这样的爱庆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可以协助操办婚事,日本的手续,我来帮你办。"当孙中山接到宋庆龄从上海发来的急函时,手在颤抖,心跳在加速,终于有了她的信息。宋庆龄在信上详细叙述了自己被挟持、被软禁的详细情况和盼望得到解救的急切心情。看完信后孙中山心急火燎,当即给远在上海的宋嘉树写了一封挂号信,五天后又专给宋庆龄发了一封电报。焦急地等待了几天,杳无音信,孙中山急不可耐地再次派秘书朱卓文带着他的亲笔信赶到上海去营救宋庆龄。朱卓文颇有心计,他感到办这种事情需要有个女助手,于是带着自己的女儿一同前往,孙中山亲自将他们父女送上船,他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们身上。
宋庆龄在发出给孙中山的信之后,心急如焚,度日如年。她在仔细分析着,如果孙中山收不到信她该怎么办?如果父母给孙中山施加压力怎么办?如果父母真要给自己包办婚姻该怎么办?如果......她已经被软禁了将近3个月了,焦虑和不安使她变得很烦躁。这一切难道是苍天对两位正直、善良的人的命运安排吗?难道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的幽灵,如今还要在两位忠贞不渝的革命者身上发威吗?曾经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最后王朝的孙中山,和坚决帮助、支持他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宋庆龄,难道今天还要吞食被封建毒汁浸泡的苦果吗?她情不自禁地打开窗子,望着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她想起德国作家格里美尔斯豪森的一句明言:"最最紧要的是坚定。不要让痛苦背离你已经开始的、值得赞美的追求。谁只要能坚持到底,他便是幸福的人。"她下定决心,决不后退。就在她心灰意冷的时候,忽然接到一位英文名字叫"慕菲雅"的儿时女友的电话,说是多年未见,非常想念,想要登门拜访。既然是从小在一起的好朋友,父母也不好阻拦。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位"慕菲雅"正是孙中山的秘书朱卓文特意带来送信的女儿。
"慕菲雅"与宋庆龄见面后都非常高兴,想起儿时的许多趣事,又说又笑,甚是忘情。家里人见此情状,也就放松了警惕。待"慕菲雅"进到宋庆龄的闺房后,示意她不要声张,宋庆龄不知是怎么回事,悄悄关上了房门,"慕菲雅"急忙把孙中山的信交给她。宋庆龄一见是孙中山的亲笔信,差点高兴得叫了起来。孙中山在信中叙述了他的思念和关切,表示他在感情和事业上都非常非常需要她,鼓励宋庆龄随朱氏父女立即返东京,立即回到他身边。宋庆龄阅后,泪流满面,激动不已。宋庆龄受到鼓励,她不再孤单,她有了精神上的援军,有了可以回归的大本营。"慕菲雅"还给她讲述了孙中山与卢慕贞协议离婚的经过,并且签署了离婚协议书,同时告诉宋庆龄自己的父亲朱卓文就是离婚的证明人之一。宋庆龄当场表示:"我意已决,不计后果,立即跟随你们父女返回东京。究竟怎么走,还请朱先生拿主意。" "慕菲雅"说:"此事不能操之过急,过两天我会再来看你,告诉你具体的走法。"宋庆龄感激得与"慕菲雅"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然后依依惜别。
"慕菲雅"走后宋庆龄心潮如涌,她为即将与孙中山团聚而高兴,又为即将发生的事情给父母造成的打击而感到惴惴不安。母亲是最疼爱她的,发现自己的女儿"私奔"一定会伤心落泪,悲痛万分。父亲患了严重的肝病,正在治愈中,受此打击定会使病情加重。可是,如果她不采取断然措施,一旦出现"逼婚"的事情,而自己定会至死不从,那样的话,事态将发展到不堪收拾的地步,父母同样会生气。与其闹个"鱼死网破"的结局,倒不如自己悄悄溜走,给父母留下一封信,兴许能得到宽恕。宋庆龄下定了走的决心,情绪平静了许多,不再是正日愁眉苦脸的,茶饭不进,而是装作很乖的样子,饭量也较前大增,父母看了都暗暗高兴,莫非真的像宋霭龄说的那样,过些日子就会想通的。
两天后,"慕菲雅"又像只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到了宋庆龄的身边。宋嘉树高兴地对"慕菲雅"说:"你真是一位快乐天使,庆龄自打见到你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待进到宋庆龄的闺房后,"慕菲雅"做了个鬼脸,两个人都开心地笑了。"慕菲雅"告诉宋庆龄船票已经买好,今晚采取行动。一向稳重、腼腆、秀外慧中的宋庆龄,不再顾及家庭的反对和朋友们的劝阻,也不再考虑与家庭决裂的后果,欣然接受孙中山的函邀,毅然决然地离开上海港,向日本奔去。
晚上,风清月朗,万籁俱寂,宋庆龄在紧张地做着离家出走的准备。同情宋庆龄的女仆在外面帮着望风,一切都安排得很周密,尽量做到万无一失。宋庆龄给父母留下预先写好的一张字条。因房门是被反锁的,她只好偷偷地打开窗户,跳到阳台上,利用床单结绳,在女仆帮助下顺绳坠下二楼,再越过低矮的围墙,外面朱氏父女在接应,然后坐上事先准备好的车子,人不知鬼不觉地直驶上海码头,迅速登上了轮船。宋庆龄的心快要跳到嗓子眼了,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当汽笛鸣响之后,轮船缓缓离开港口驶向大海的时候,宋庆龄如释重负,结束了长达3个月的软禁,像笼中鸟飞上了自由的蓝天,心情舒缓了许多。她站在甲板上,理了理秀发,遥望大上海的万家灯火,又望了望大海的远方,尽管夜色苍茫,但她却看到了希望。
话说上海宋庆龄的家里,第二天早晨母亲关切地到宋庆龄房间里才发现女儿不在,只留下一张简单的字条离家出走了。顿时宋家上下乱成一团,宋嘉树闻听庆龄逃走,也慌忙放下手中的筷子,跑到楼上,只见窗户洞开,床单结绳还垂放在窗台上。他问仆人,仆人推说不知。母亲首先担心的是宋庆龄的安全,一个女儿家深更半夜出去,飘洋过海的该多危险啊!宋霭龄大声嚷着:"私奔,私奔!一个姑娘家做出这种事,丢尽了全家的脸面。"她主张派人去把宋庆龄追回来,父亲坚定地否定宋霭龄的意见:"宋家的事只能由宋家的人自己处理,决不能动用外人。"当即,宋嘉树决定立即赶赴日本,全力阻止这门婚事。倪桂贞不无担心地劝说:"你有病在身,不如让霭龄去一趟。"宋嘉树没好气地说:"事到如今了,谁去我也不放心!"倪桂贞只好陪同丈夫一起去,当即差人到码头去买最早的到日本的船票。
宋庆龄的非同寻常的行动,顿使当时上海上流社会为之震惊,像宋嘉树这种家庭的女孩子,竟然私奔到日本,和孙中山结合。流言蜚语像肆虐的瘟疫般迅速传播开来。
10月24日,接到朱卓文电报的孙中山,早早就起床洗漱完毕急匆匆赶到东京火车站,迎候宋庆龄的到来。宋庆龄在朱卓文父女的陪伴下,坐轮船在海上行走了一个星期到达神户,然后由神户坐火车来东京。孙中山容光焕发,步履健朗,急步走进东京火车站,在月台上焦急地等待着从神户进站的列车。下午1点50分,神户来的火车终于到达了东京火车站。当宋庆龄在朱卓文及其女儿"慕菲雅"的陪同下从车厢走出来的时候,孙中山一眼就看到了她。宋庆龄穿着镶花边的西装和西式长裙,娟秀白皙的面庞,泛着红润,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宋庆龄几经周折,不远万里来与孙中山相会,一种从来未有过的百感交集的思绪,在她心里激烈地起伏着。孙中山见到了他日思夜盼的宋庆龄,顿时心潮汹涌澎湃,抢走几步,紧紧拉住宋庆龄的手,既激动又诙谐他说:"哦,庆龄!是仁慈的上帝把你送到我身边来了!"此刻,宋庆龄那柔弱的双臂,好像清风吹拂的小树,颤颤巍巍地抖动着。她借着灿烂的阳光注视着孙中山,任凭感情的湍流在血管里奔腾。尽管她已被锤炼得十分坚强,也禁不住眼眶里潮润起来,这没有流出来的眼泪里包含了几多的怀念,几多的情感!当宋庆龄挽着孙中山的胳膊走出东京车站时,碧空万里,阳光灿烂,真是个迎新娘的好日子。孙中山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亲自开着汽车接宋庆龄回寓所。坐在车里,这对冲破世俗偏见终又重逢的情人彼此诉说着不尽的相思之情。"庆龄,为了我,你付出的太多了。"孙中山一边开车,一边充满深情地说。宋庆龄莞尔一笑,她轻轻地抓住他的手,任两人的体温在交融,血液在奔涌,心灵在撞击,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
当天晚上,孙中山望着坐在他对面的宋庆龄,望着那双满含深情的眼睛,他内心感受到一种无法压抑的情感冲动:"庆龄,在我们结婚的问题上,你没有遵从父母的意见,显示了你的勇气。由于你的决心、果断和无私,终于使我们得以重逢,并使我们结婚的愿望得以实现。我多么幸福,多么感激你。如果你愿意,我请求你尽快嫁给我。我们都在为共同的信仰而斗争,事业上能相互理解、支持,感情上能相互体谅、融合,都能摆脱孤独的苦恼。由于这种种的一致性,我们现在结婚不仅无损于我们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反而有助于我们的工作,所以,我希望你能理解我的心意。"一种快乐和幸福的直感轻轻拨动了宋庆龄的心弦。她垂着头沉默了一会,充满深情地说道:"你要我尽快嫁给你,当然可以,只是希望你说个具体时间。"孙中山微微一笑:"我们就抓紧办了吧,越快越好。如果你愿意那就定在明天,好吗?" 宋庆龄白皙的脸上浮起一层红晕,下意识地躲开孙中山急切期待答复的目光。她感到有点意外,有些突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关于结婚的事,她是已经下定决心,不会犹豫,可明天就结婚,她确实没有思想准备。所以,她沉默了好大一会,没有吭声。当她抬起头时,从他那热切期待的月光中,她看见了一个饱受了多年孤独之苦的男人对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急不可待的渴望。既然这种渴望有利于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既然决心同他同呼吸、共命运,那还等待什么呢?"我同意。"宋庆龄爽快地说着,同时脸上露出那对漂亮的酒窝儿。
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露出了头,树梢上都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红光,路旁的菊花飘散着浓郁的芬芳。宋庆龄与孙中山喜气洋洋地乘汽车来到日本着名律师和田瑞家中,请和田瑞为他们办理结婚手续,并由这位律师主持签订了婚姻《誓约书》,两人各备执一份,然后委托和田瑞律师到东京市政厅办理结婚登记。出席这一仪式的有好友廖仲凯、何香凝和山田纯三郎等。办理完毕必要的法律手续后,当天下午,他们在房东梅屋庄吉家的二楼大客厅举行了结婚典礼。结婚典礼知道的人不多,邀请的客人也很少,但婚礼却十分热烈。
宋庆龄戴着大花边帽,穿着一件粉红和淡绿花图案的裙子,衬裙透出些许白色;手里拿着一束玫瑰花。从她全身的穿着,以及从她那双笑容可掬的令人心醉的眼睛里,使人深深感到有一种无法形容的俏丽和夺目的光彩。风度翩翩的孙中山和她手拉着手儿站在门口,兴高采烈地迎接客人们到来。佳宾相继来到,总共有五六十人。其中,有日本当权的政界人士,有热情地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各界朋友,也有当时表示同情孙中山却企图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实现各自目的的各色人物。客人们走进来,纷纷向孙中山和宋庆龄表示祝贺,何香凝画了一幅题为《万派朝宗》的国画作为贺礼。大家围坐在新婚夫妇的两侧,由牧师宣布婚礼开始。在一阵"赞美诗"的音乐声中,由房东梅屋庄吉夫人充当媒人,首先给新郎新娘斟满酒,旋即笑呵呵地他说:"请新婚夫妇喝下交杯酒,祝愿你们白头偕老,永不分离。"说罢,在一片热烈的笑声和掌声中孙中山、宋庆龄把交杯酒喝了下去。他们的日本朋友犬养毅站了起来,一曲悠扬的《祝福歌》从天而降,像高山上流淌出来的一股清冽的泉水,渗入人们的心田。宋庆龄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坐在她身边的孙中山,也忍不住微微地笑着。机灵的摄影师,摄下了他们的倩影。在充满诗意的气氛中,酒宴开始了。大家频频举杯,频频祝福,把婚礼推向了高潮。
孙中山的中国友人和一些真诚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朋友,都为他与宋庆龄女士终成革命伉俪感到由衷的高兴。"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这是婚后孙中山为宋庆龄题写的条幅,表达了他们之间风雨同舟、忧乐与共的感情。他们婚恋过程所经历的波折,是对他们爱情的考验,也是对他们情感的净化。
5、婚后奔走革命 并肩披荆斩棘
话说宋嘉树偕夫人倪桂贞仓促乘上太平洋邮船公司的客轮,向日本方向追来。一路上食不甘味,寝不得安。宋嘉树一声叹息,昔日旧事又涌上了心头。那是1894年初春的一天,孙中山在上海与宋嘉树结识,促膝畅谈数小时之久。通过这次交谈,宋嘉树深深地为孙中山"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的壮志所激动,认识到清政府积弊难返,无法挽救,非彻底推翻不足以拯救中国,从而开始参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并逐渐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朋友。他做梦也想不到,他与孙中山的亲密交往,却导致了二女儿的"私奔"。"呜--"长长的汽笛声打断了宋嘉树的回忆。他们乘坐的客轮已经到达日本,随后宋嘉树和妻子立即乘车追赶到东京,企图阻止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姻。当他们一路风尘赶到东京的时候,宋庆龄和孙中山已经办完了结婚手续并举行了婚礼。显然他们已经来晚了,木已成舟。宋嘉树夫妇来到孙中山的住处,站在大门口,气势汹汹地吼道:"我要见抢走我女儿的总理!"房东梅屋庄吉夫妇闻讯出来见到宋嘉树的凶相,很是担心,欲出门劝解,却被孙中山拦住了:"不,这是我的事情。"说完走向门口。梅屋庄吉还是不放心紧紧跟在孙中山后面。孙中山慢悠悠地走到大门口的台阶上站了下来,稳稳地说:"你们好,车船劳顿辛苦啦,快请到屋里坐。"宋庆龄急忙出来搀扶着妈妈进到房间,宋嘉树仍然气哼哼的。稍事休息后,余怒未消的宋嘉树还是向两人发泄了一通不满,孙中山一言不发,宋庆龄耐心向父亲作了解释,说这一切均出自自己本心,父亲应为他们祝福而不是发怒。她告诉父亲孙中山已经与前妻办理了离婚手续,同时拿出了他们两人订立的婚姻誓约书给父亲过目。誓约书已经律师作证并由当事人签字生效。宋嘉树接过来,只见婚姻誓约书是这样写的:"此次孙文与宋庆龄之间缔结婚约,并订立以下诸誓约:
一、尽速办理符合中国法律的正式婚姻手续。
二、将来永远保持夫妇关系,共同努力增进相互间之幸福。
三、万一发生违反本誓约之行为,即使受到法律上、社会上的任何制裁,亦不得有任何异议;而且为保持各自之名声,即使任何一方之亲属采取何等措施,亦不得有任何怨言。
上述诸誓约,均系在见证人和田瑞律师面前各自立的誓言,誓约之履行亦系和田瑞律师从中之协助督促。
本誓约书制成三份,誓约者各持一份,另一份存在见证人手中。
誓约人 孙文(章)宋庆琳见证人 和田瑞(章)1915年10月 26日"宋嘉树见状气已消了大半,事已至此,一切都无可挽回。原来设想的"以宋庆龄尚未成年,是被迫成亲的理由,要求日本政府解除婚约"的想法,未免太不现实,也就作罢了。临走的时候,宋嘉树对孙中山说:"我的不懂规矩的女儿,就托付给你了,请千万多关照。"宋嘉树和夫人怀着复杂的心情默然返回上海。他决定面对现实,向家人宣布:"庆龄已经和孙中山正式结合了。"母亲倪桂贞还特意给宋庆龄置办了一套古家具和百子绸缎等丰厚的嫁妆,张张扬扬送到日本,以此回答了社会上盛传的流言蜚语......当宋嘉树肝病加重的时候,宋庆龄专程从日本回上海看望,以弥补父亲的伤心,重叙父女亲情。
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婚后生活是极为幸福的。宋庆龄在婚后不久给一位美国学友的信中写道:"这次婚礼尽可能的简单,因为我们两个人都讨厌繁文缛节。我很快活,我想试图帮助我的丈夫尽可能用英语通信。我的法文大有提高,现在已能阅读法文报纸和流利地翻译。像你知道的那样。结婚对我来说,好比迈进一所没有使人烦恼的'考试'的学校。"其欢乐的心情,充满字里行间。孙中山在1918年给自己的老师英人詹姆斯·康德黎的信中,曾充分表述了他与宋庆龄结婚的莫大幸福,信中说:"我的妻子是受过美国大学教育的女性,是我的最早合作者和朋友的女儿。我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这是我过去从未享受过的真正的家庭生活。我能与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助手生活在一起,我是多么幸福!"婚后,宋庆龄不单是孙中山的私人秘书,还是他亲密的生活伴侣。她在精通英语的基础上,又学会了法语和密码,负责处理孙中山所有的密码和译码工作。更重要的是,她一再显示出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不断激励孙中山再次为自己的信仰而斗争。时间和事实证明,作为孙中山工作上的亲密伙伴的宋庆龄,确实在关键时刻助了他一臂之力。
1916年4月,孙中山自日本秘密返回上海。5月中旬,宋庆龄也搭法国邮船公司的班轮回国。她这次旅行不能再像结婚前那样公开,因为她现在已是孙中山的夫人,从而成为注意的目标。当时的袁世凯虽已气息奄奄,但还在垂死挣扎,妄想保住权力,所以从海外回国反袁护法的革命者都须采取严密的掩护措施。就在宋庆龄到达上海的前一天,孙中山在上海的重要部属陈其美被袁世凯派遣的刺客枪杀。在辛亥革命时,陈其美占领了上海这个港口大城市,然后又攻占了南京,使孙中山得以在南京就任共和国临时大总统。他的遇刺所引起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陈其美的住处同孙中山的寓所相近。宋庆龄回到上海后,所见所闻使她内心十分忧伤,但真理必将永存,坚信一定能够看到中国再次恢复和平和繁荣并为人类造福。她发现有许多特务跟踪孙中山,而孙中山无所畏惧,许多事情他必须亲自照看,这使她非常担心,她积极帮助孙中山处理大量文书工作,并亲自起草《第二次讨袁宣言》。袁世凯在1916年6月6日死去。黎元洪当了总统。真正的权力落入皖系军阀头子段棋瑞总理之手,时局毫无起色。但袁世凯临死前的恐怖统治总算终结了,政治上的紧张气氛稍有缓和。
7月末,宋庆龄因工作和生活过于紧张而病倒了,高烧不退,经诊断为严重的肠胃炎。孙中山很着急,立即去请一位好医生来诊治。到8月中旬,宋庆龄病愈,可以外出旅行了,孙中山陪同她到浙江省的宁波、杭州和绍兴去旅游和休养。他们在那些地方接触了一些政界朋友,孙中山还作了几次重要讲演。这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轻松愉快的休闲旅行,一次也只能说是半公事半休闲的旅行。回到上海后,情况变得好一些了。她的社交生活很忙,她的家里经常是宾朋满座。他们的"地下"生活结束了。
孙中山有几个月时间在上海专事研究和着述。1912年制定的《临时约法》强调了"主权属于人民",维护约法就是为了保护得来不易的共和国,因此他发起了护法运动。孙中山对北京的段棋瑞发出了警告:如果政府不遵守《临时约法》,他将建立另外一个护法政府,与之对抗。护法政府的目的是要用"真共和"来代替"假共和"。这一次,他将不像过去那样是在海外流亡中进行,而是要在中国本土上建立这个护法的新政府。因为篡权者段棋瑞依赖武力,所以孙中山也要谋求军事上的支持。宋庆龄同廖仲恺夫人何香凝一起,对上海的一支海军分遣队舰队军官的夫人们做了许多政治鼓动工作,通过她们去影响这些军官。结果在1917年7月,共7艘军舰宣布起义,拥护孙中山。在这支舰队的护卫下,孙中山同宋庆龄,还有一大批支持者于1917年7月6日离沪赴穗。南下的还有一百多名被段棋瑞解散的国会议员。他们很快在广州举行"非常会议",决议成立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但是,这个军政府受控于桂系军阀,不久,军阀设法贿赂一部分国会议员,把孙中山那点徒有虚名的权力也剥夺了。1918年5月4日,孙中山辞职回沪。他愤怒地指责所有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孙中山的伟大品质在于他从不灰心。相反,他总是从每次挫折中汲取教训。他对军阀的幻想破灭了,他本着"知难行易"的精神去探索中国问题的更深根源。他回到上海从事《建国方略》的着述,在这一工作中,宋庆龄是他的永不倦怠的助手。为了表示感激,孙中山亲笔书写了一部送给她作为礼物。后来,宋庆龄在拍照时常常把这部孙中山的手写稿捧在手中,作为她决心继续为他的事业而奋斗的象征。宋庆龄深知孙中山爱好读书,随时帮助他收集有价值的书和报刊杂志,协助孙中山查阅资料,着书立说。从1918-1919年间,孙中山闭门谢客,撰写文稿,决心改变现状。这期间的着作,都包含着宋庆龄的心血。她还帮助孙中山起草许多电函稿,作英文翻译,勤勤恳恳地尽到秘书的职责。1917年11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它对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孙中山很快就觉察到了。他思索的中心从中国革命党人为什么屡遭失败延展到了俄国革命党人又何以能够成功。孙中山和宋庆龄对列宁十分钦佩。这期间,宋庆龄多次帮助孙中山与苏联联系。1918年,孙中山与列宁开始往来电函。1922年,列宁和孙中山之间第一次建立了直接联系。宋庆龄说:"在通信往来当中,这两位伟大的革命战士在争取人类自由和进步的斗争中携起了手来。"1918年夏,孙中山让宋庆龄起草了一封热情的英文电报给莫斯科的列宁。电报说,"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员之艰苦卓绝的奋斗,表示极大的敬意;而且更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1919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孙中山和宋庆龄第一次看到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在全国范围内行动起来,并在社会其他阶层中引起回响。孙中山立即表示对学生的支持。他在给上海和天津学生联合会的回信中鼓励学生开始走上革命的前途。他不仅肯定这个运动的伟大意义,并开始表示,不再是只靠他一个人,也要靠爱国学生一起来"唤醒国魂。"孙中山夫妇在自己的寓所热情地接待了北京学生救国会的代表,孙中山和学生代表谈话过程中,宋庆龄一直稳重谦虚地坐在客厅的一角用打字机默默地记录谈话的内容。宋庆龄的热情被她的同龄青年所激发。正是在这一时期,孙中山越来越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为使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创办了《建设》杂志和《民国日报》副刊《星期评论》。1919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八周年纪念日,孙中山再次改组他的党,名为"中国国民党"。他在10月18日在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发表的、题为《救国之急务》的演讲中强调辛亥革命"虽革去满洲皇统,而尚留陈腐之官僚系统未予扫除",所以现在要把窃据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僚、军阀、阴谋政客"驱除殆尽,才能使人民真正成为"民国之主人"。
1920年,在新事件和新思想交织而成的时代大漩涡中,孙中山偕宋庆龄再次离开在上海法租界的栖身之所,回到在广州,积极开展恢复军政府工作。二人临时住在新亚酒店,后移至粤秀楼。1921年4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正式政府,总统府设在越秀山南麓。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并同宋庆龄一起检阅了10万广州市民的庆祝游行队伍,随后又亲自参加了游行。晚间,他们一起观赏了广州人喜爱的灯会,各色精致彩灯竟放光辉。
孙中山决心要打倒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广东和广西两省之间爆发了战事。孙中山的军队迅速攻占广西主要内河港口城市梧州,向桂林挺进。在广州,送庆龄发动妇女,组织了一个"出征军人慰劳会",支援前线,由何香凝任总干事。1921年12月,孙中山移驻桂林,设大本营,准备挥师北伐。宋庆龄随同行动,负责红十字会救护伤兵的工作。
1921年12月23日开始,孙中山同第三国际(共产国际)远东代表马林在桂林举行了为期5天的历史性会谈,宋庆龄参加了这次会谈。马林曾出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作为马林的翻译还有23岁的张太雷。他是个学者的样子、风度翩翩、活泼健谈,。他可能是宋庆龄会见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张太雷同宋庆龄的共同之处在于两人的英语都极流利。在宋庆龄参加的孙中山与马林的会谈中,马林提出两点建议,为孙中山所接受,并从而产生了历史性的后果。第一点是国民党要改组成为一个联盟性质的政党,能够团结一切社会阶层的进步力量。第二点是建立一支由革命党领导并忠于党的思想的新军并创办军官学校,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为这支新军培养军官。革命不要再依靠任何一个军阀。
孙中山在同马林会谈后不久,在桂林发表的一篇演讲中说:"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关于革命的纲领,他正在走向以后在20年代中期提出的三大政策,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三大政策不可避免地不仅发展了、而且是改造了本世纪初他所提出的旧三民主义。
送走了马林,孙中山倾全力于北伐的准备工作,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整饬云集在桂林的5万大军。1922年2月3日,孙中山下令北伐,兵分两路:李烈钧率滇、黔、赣各军为第一路进攻赣南和鄂东;许崇清率本部粤军为第二路联合湘军,出湖南,直攻武汉。至此,在孙中山先生亲自组织和领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下,第一次大革命不久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6、遇险导致流产 造成终生遗憾
话说正在北伐军顺利进军的时候,孙中山亲自培植起来的部属陈炯明,因反对孙中山的北伐,玩弄两面派手法,暗中与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勾结,在后方密谋反叛。吴佩孚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也是孙中山北伐的主要目标。1922年5月18日陈炯明部将率重兵乘虚潜入广州,广州气氛非常紧张,粤秀楼近处驻满陈炯明部队。为扭转局势,孙中山与宋庆龄不得不迅速赶回广州,了解到陈炯明确有谋反迹象。6月12日,孙中山在广州举行记者招待会,希望陈炯明所部退回东江原防。陈炯明阳奉阴违,一方面停止了对北伐军的供应,另一方面派人将孙中山任命的他的参谋长的邓铿刺杀,事态十分严重。15日晚,陈炯明部队以四千人围攻总统府,悬红20万银元捉拿孙中山。孙中山得知陈叛变的确切消息时,十分伤心,"悲愤得欲以身殉职"。
6月16日凌晨两点左右,孙中山得到秘密报告,陈炯明部队将攻击孙中山居住的粤秀楼,情势万分危急。宋庆龄正在酣梦中,忽被孙中山叫醒,要她赶快穿上衣服随他一块撤离险地。告诉她说,我们正处在危险中,一定要想办法躲起来。我们必须乘坐一艘炮舰赶快离开,从那里我们能够指挥我们的人抵抗叛乱分子。宋庆龄临危不惧,想他带着一个妇女很不方便,认为如果她和孙中山一同行动,易被叛军发现。因此,坚持留下来掩护孙中山秘密撤离,并深情地看着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没有你!"卫士们都劝宋庆龄赶紧撤离,宋庆龄坚决要孙中山先走,自己留下。当时宋庆龄正怀有身孕,这是结婚七年来的第一次、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妊娠。经宋庆龄再三婉求,孙中山不得已才答应先行,但是他留下所有的60多卫兵坚守府中,自己只身逃出。孙中山身着一件白夏布长衫,戴一副墨晶眼镜,很像个医生。每当遇到叛军拦阻,跟随的人就说他是医生,到病人家去看病。几个人态度从容自若,得以安然通过。孙中山多次避过叛军耳目,终于到达黄埔"永丰号"军舰上,按事先约定,鸣炮三响,以示安全抵达。震撼夜空的三声炮响传到粤秀楼,知道孙中山已经脱离危险,宋庆龄和卫队人员才松了一口气。
在孙中山走后半小时,大约早晨两时半,忽有枪声四起,叛军开始向粤秀楼发起进攻。粤秀楼位于越秀山的半山腰,有一条桥梁式的封闭过道,像一条架在空中的走廊,长一里许,蜿蜒由街道及住屋之上经过,直通观音山总统府。叛军占据山地,居高临下,左右夹击,封锁了出逃的"空中走廊"。黎明时,卫队开始与叛军对射,卫队士兵奋勇抗击,先后击退叛军30余次的进攻。叛军又用火炮猛轰粤秀楼,洗澡房被炮弹击毁。卫队伤亡已有三分之-,卫队士兵仍在英勇作战,毫不畏惧。8时许,子弹快打完了,卫队队长劝宋庆龄赶紧下山,认为这是唯一的安全之计,其余卫兵也劝宋庆龄尽快撤离,他们表示将留下掩护,防止敌人追击。后来,据统计,共有61名总统府卫士与陈炯明叛军浴血奋斗,壮烈牺牲
宋庆龄只好在孙中山的姚观顺侍卫官和两名卫兵的护卫下,冲上了唯一可以出逃的"空中走廊"。叛军不停地向"空中走廊"扫射,流弹在头上飞鸣,他们只能匍匐着向前爬行。有两次子弹擦着宋庆龄的鬓部穿过,没有受伤,但非常惊险。"空中走廊"的板墙被击毁的地方,没有任何遮拦可以掩护,只能挺身飞奔过去。宋庆龄和卫兵先后冲过了这危险的地段,断后的姚观顺侍卫官刚刚起身奔跑,忽听他高叫一声倒在了地上,子弹打中了他的大腿,一条大动脉被打断,鲜血如注,两位卫兵架着他来继续往前走,好歹算是冲过了这段危险的"空中走廊",来到总统府后院。总统府四围也是炮火连天,宋庆龄在和卫兵把姚观顺侍卫官抬进一间屋里,急忙给他包扎伤口。他那种痛苦不堪的样子,令人难以目睹,他反来安慰宋庆龄说:"将来总有我们胜利的一天。"就在这时,火光一闪,轰隆一声巨响,他们刚刚通过的"空中走廊"被拦腰炸断。
宋庆龄一个白天都躲在炮火纷飞中的总统府后院空房里,子弹从四面八方飞来。有一次,他们仅仅离开一个房间几分钟以后,房顶中弹,整个天花板坍塌了下来。卫兵把姚观顺侍卫官的大帽子给宋庆龄戴在头上,把一件孙中山的雨衣披在宋庆龄身上,以避免穿戴显眼有危险。下午4时,守中立的广州卫戍区司令派副官到总统府来讲条件。卫兵提出的条件第一就是保证孙夫人的绝对安全,但那个副官说他不能担保宋庆龄的安全。这时,两层铁门被打开,叛军一哄而入。在一片混乱中,宋庆龄冲出大门,并急中生智,把手中包裹里的东西撒在地上。她利用叛军士兵抢钱物之机从人群中逃出。宋庆龄凭着机智勇敢,躲过叛军混进了逃亡的人群,才得以脱险逃出总统府。两名卫兵搀扶着宋庆龄又逃出了很远,来到一条小巷,尸体遍地,被打死的有士兵,也有居民,样子可怕极了。卫兵劝宋庆龄不要看那些尸体,怕她要昏倒。整整一天粒米未进,滴水未饮,连惊带吓,劳累过度,宋庆龄实在走不动了,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恐怕不行了,给我一枪,你们走吧。"两个卫兵不容分说,一人抓住宋庆龄的一个肩膀架着她继续往前走,枪声渐渐变得稀疏了。他们来到一家农舍,卫兵打算让宋庆龄在此歇息一下,屋里的老人害怕受连累,让他们到别处去躲避,恰在此时,宋庆龄昏倒了。老人只好让他们暂避一时。叛军士兵追了过来,开枪乱射。宋庆龄的一个卫兵出门去看动静,不幸中弹牺牲。宋庆龄醒了过来,发现卫兵用冷水在敷她的头。待枪声沉寂之后,老人找出了一些破旧的衣服,宋庆龄化装成村妇的样子,剩余的那个卫兵扮作贩夫,离开了这座村屋。又走了许多路,宋庆龄才到了一位同志的家中。这里曾被叛军搜查过,显然他们对这里有怀疑,但因实在无力继续前进,只好就此歇足。第二天,宋庆龄仍旧化装为村妇,逃到了沙面。宋庆龄打电话与岭南大学钟荣光博士取得了联系。钟荣光立即找来一艘小电船,赶到沙面把宋庆龄与卫兵接到家中。后来有报告说,有两位相貌与宋庆龄相似的妇女不幸被投进了监狱。
宋庆龄广州蒙难,因惊恐疲惫交迫而导致流产,钟荣光急忙请来医生,做了处置。不料此次流产伤害甚重,以致造成终身未能再孕,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说,不但在健康方面受到严重的损害,精神上所蒙受的创痛,尤为严重。尽管当时宋庆龄的身体极度虚弱,她仍然坚持要尽快见到孙中山。钟荣光劝说无效,只好又找来一艘小船把宋庆龄安全转到黄埔岛,登上"永丰号"军舰,终于在舰上见到了孙中山。夫妻俩一见面便激动地抱在一起,那感觉是"死别重逢"。这时,宋庆龄是那样虚弱,脸像一张白纸,嘴唇显得发青,眼睛的亮度也减弱了。她软弱无力地靠在孙中山的怀里,她没有哭泣,没有悲伤,也没有诉苦,竟一下子说了一串如何平息叛乱、如何维护其革命理想的计划。就在差点丧失生命的时刻里,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丈夫及其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经过这次惊心动魄的枪林弹雨的洗礼,宋庆龄的革命意志更加紧强,所以后来她身陷逆境时,总是临危不惧,威武不屈。由于宋庆龄的身体时分虚弱,不适宜在舰船上过军旅生活,经孙中山再三劝说,由专人护送到香港暂避。
孙中山在黄埔鱼雷局设立行营,17日亲率"永丰"等舰由黄埔经车歪炮台直驶白鹅潭,向占据观音山等地的叛军炮轰。嗣后孙中山即率舰经中流砥柱炮台折返黄埔,等待北伐军的回师。自孙中山回抵白鹅潭后,陈炯明多方密谋袭击"永丰"舰。因"永丰"舰适停泊在一美舰之旁,谋袭不易,于是采用水雷攻击。19日晨水雷在"永丰"舰与美舰之间爆炸,忽听"轰隆"一声巨响,激起一丈多高的水柱,爆炸距"永丰"舰有几丈远,未被击中,躲过此劫。
话说北伐军在得知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军心激昂,当即挥师转回广州讨贼。北伐军自南雄至韶关,7月9日与叛军发生激战。由于叛军据有粤汉铁路运输之便,又在韶关一带集中全部兵力,北伐军军饷弹药接济不上,且连续作战已经三个月,疲惫不堪,7月29日,韶关一战失利,全线退却。8月初,孙中山接到北伐军退却的消息,南雄失守,北伐军已被截为数段,失去联络,再收集残兵,保存实力,既有困难,也没有力量再回师讨贼,于是,孙中山决定暂离广州,再图平息叛乱。8月9日下午3点,孙中山离开"永丰"舰,乘英国"摩汉"号炮舰,由广州赴香港。10日,孙中山抵达香港,与宋庆龄会合,当天乘"俄罗斯皇后"号邮船赴上海。14日上午抵达吴淞口,尽管当天风雨交加,但仍受到了数千名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退往上海的孙中山发表讨伐陈炯明的宣言,历数陈炯明的罪行。为了集中力量消灭陈炯明叛军,孙中山将驻扎福建的北伐军改为讨贼军,迅速占领了福州,并计划取道闽南进攻潮州、汕头。叛军在闽南肆意抢劫财物,污辱妇女,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在讨贼军的攻击下,叛军兵败如山倒。1923年1月15日,陈炯明败退惠州,讨贼军进入广州。2月15日,孙中山回到广州,3月1日,建立了陆海军大元帅府。
在此后一系列的斗争中,宋庆龄不仅始终是孙中山的生活伴侣,更始终是孙中山革命事业忠实的战友和助手。在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改组国民党、制定三大政策、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等无数艰难的斗争历程中,也包含着她或是积极参与谋议,或是努力协助执行的卓着功勋。一位美国的传记作者在本世纪30年代写的一本孙中山传记中称,宋庆龄"在孙晚年的政治方向上有实在的影响,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在1924年,当国共合作问题正进行讨论时,宋庆龄同孙中山进行了认真的、深入地讨论。宋庆龄问孙中山:"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孙中山回答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有新血液。"宋庆龄深切理解孙中山所说的"堕落"的真实含义。孙中山指的是,国民党员缺乏革命精神、士气与勇气,大家忘记了建立国民党的目的是为了革命,因此产生了个人利益开始支配党员行动这种不幸的后果。孙中山曾不止一次地跟宋庆龄说:"国民党里有中国最优秀的人,也有最卑鄙的人。最优秀的人为了党的理想与目的而参加党,最卑鄙的人为了党是升官的踏脚石而加入我们这一边。假如我们不能清除这些寄生虫,国民党又有什么用处呢?"宋庆龄理解并支持孙中山为推进中国革命所采取的措施。5月初到达广州时,宋庆龄就同孙中山一道去城内各医院慰问伤兵,这些伤兵是在附近各县正进行的各派部队间的冲突中受伤的。他们还一道到英德前线视察,以鼓舞士气,确保广州的北边门户。7月间,孙中山与宋庆龄又一道去视察广州飞机场。孙中山新建立的一支很小的飞行部队的负责人、航空局局长兼飞机制造厂厂长杨仙逸刚制成了一架飞机--据说是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它的机身是三夹板的、机舱有两个座位,没有舱盖。那一天,这架飞机进行试飞。试飞后,宋庆龄坐在机舱内摄影留念,孙中使建议将这架飞机命名为"洛士文"号,这是宋庆龄的英文名字。这张照片在报纸上刊登后,对许多中国青年女性发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使她们深信妇女可以同样地攀登到任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