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这样一个问题:哪部着作是研究和了解孔子最重要的着作?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论语》,也有人说《大学》是中国人的“圣经”。但如果说《孔子家语》是“孔子研究第一书”,恐怕会使许多人感到愕然。
事实上,人们对《孔子家语》还相当陌生,就其影响而言,它甚至与一般的着作都不能相比。可是,它确实是一部价值极高、值得格外重视的着作。我们称他为“孔子研究第一书”,恰恰是从该书极其重要的价值而言的。
与《论语》的简略相比,《孔子家语》有完整的场面;与《大学》《中庸》作为专题论文相比,《孔子家语》中的思想更为全面;《史记》记录了孔子事迹,但《孔子家语》的记录时代更早,内容更多,更加准确。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要准确地理解孔子,要真正走近孔子,决不能舍弃《孔子家语》。
然而,就是这部“记载孔子之专书”,就是这部研究孔子与早期儒学的“第一手材料”,却命运多舛,几经波折。该书长期遭受冷落,被许许多多人视为“伪书”弃而不用。到了当代,竟被认为是“赝中有赝”、“无任何取信之价值”的东西,甚至以为连“痛加攻击之必要”都没有。这是为何?《孔子家语》果真是“赝品”吗?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着作。这部着作汇集了大量孔子的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孔子与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还有经过整理的孔子的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
现在流行的《孔子家语》本子一般称为“今本《孔子家语》”“今本《家语》”,或直称为“《孔子家语》”,这是由汉代的孔安国根据旧有材料写定的。今本《孔子家语》共10卷44篇,与《汉书·艺文志》的着录不同,这是因为当时流传着不少有关的材料,在分卷上,孔安国整理的本子与其他的《家语》本子可能有所不同;在内容上,其他本子中也可能有孔安国没能够看到的《家语》材料。
《孔子家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语事迹,内容丰富,具体生动,首尾完备。可以与包括《论语》在内的其他文献相互参证。更为重要的是,《孔子家语》内容丰富,价值极高。今本《家语》共44篇,被分为10卷,这10卷分别包括若干篇,由于它们经过了孔安国整理、王肃作注,所以,同一卷内的各篇有相关的主题或者中心思想,但全书的内容,核心就是修身、做人、从政,因为这是孔子和早期儒生们毕生努力的方向。
《家语》的内容和学术信息非常丰富,主要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是最早的“孔子传记”,叙述孔子生平事迹首尾,对所能够看到的相关材料进行了分析排比与加工,给我们留下了较为完整的孔子事迹的记录。然而,就具体内容而言,关于孔子生平的不少细节,《孔子家语》的记述要详细得多。在《孔子家语》中,《相鲁》篇依次记录了孔子在为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不同职位上的经历,记述了孔子执政于鲁国期间的政绩;《始诛》篇记述了有关孔子“诛”少正卯的事情,记述了有关孔子处理父子争讼的事情等;《观周》篇专题记述了孔子到当时文化中心洛邑参观访问的情况;《在厄》篇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途中被围困在陈蔡时的情况,记述了他们在困苦境遇中的表现;《终纪》篇记载孔子临终前的事迹、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埋葬孔子以及为孔子服丧等情况。孔子的生平事迹还分散在其他各篇中,例如,《致思》篇记述孔子和弟子颜回、子路、子贡、子羔、曾子等人的言行,其中的言论就出于孔子与弟子们游于农山,命弟子们“于斯致思”,是谈论志向的时候所为;《礼运》篇记录了孔子着名的“大同”社会理想,十分引人瞩目。有许多篇章记载孔子与弟子讨论问题。
第二,反映孔子思想的言论。孔子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在《孔子家语》中,几乎每一篇都在不同方面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关注芸芸众生,关注天下国家,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在他几十年的生活实践中,对社会人生有很深的体悟,不论与自己的弟子、与各国的大夫还是国君,孔子都有内容丰富的对话。《孔子家语》中各篇记载的这些对话,有的属于专题讨论,有的属于随时议论;有的是孔子与一人的问对,有的是孔子与多人的探讨;有的是孔子对同类问题回答的聚合,有的是一个主题不同方面的阐释。《孔子家语》虽然各自成篇,但都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孔子思想链条中的具体环节。孔子主张仁政礼治,希望恢复“郁郁乎文哉”的周公礼乐之治,为此,孔子十分注重对于社会人心的教化,主张通过对邦国的教化,使人心思治,自觉地遵守礼制,使大道运行,天下大同,人心和顺。
第三,弟子们的言行事迹。孔子与其弟子是一个整体,他们共同组成了最早的儒家学派。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他对于先王之道的阐发及其相关论述,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孔子大量的言论事迹都是通过孔子弟子整理流传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孔子弟子的研究就是对孔子研究的一部分。以前,我们研究孔子弟子,主要依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再参照《论语》等相关文献的零星记载。其实,研究孔子弟子的基本材料应当以《孔子家语》为主,这不仅仅是因为《孔子家语》内容丰富,记述更为详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材料时间更早,更为可靠。在《孔子家语》中,大量的孔子与其弟子的往复问对是对孔子弟子研究的重要材料,与之相同,其中还有关于孔子弟子记载的专篇,这就是其中的《弟子行》和《七十二弟子解》。值得注意的是,《七十二弟子解》的材料应该出现较早,因而,比之《仲尼弟子列传》具有更高的价值。《七十二弟子解》所载孔门弟子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载情况有许多不同,对比这些记载,将《史记》与《家语》相互参照研究,可以发现孔子弟子的许多新的信息。
第四,追溯孔子的家世。孔子家世的研究与孔子思想研究有重要关联。在《孔子家语》中,《本姓》篇专门记述孔子的家世,该篇可分为两部分,前两节为第一部分,直接叙述孔子的家世,最后一节为第二部分,记齐国太史对孔子的评价。两部分都涉及孔子的身世,故以“本姓”名篇。该篇的记述原原本本,可与《史记》相互补充。其他篇章有的也涉及了孔子的家世。例如《观周》篇便保留了孔子先祖世系等一些珍贵材料,如其中记曰:“孔子,圣人之后也,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国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粥于是,以糊其口。’其恭俭也若此。”这些材料可与《左传》《史记》等参照阅读。
第五,关于古代礼制的论述。孔子重视礼治,《孔子家语》关于礼制方面的内容记述很多。由于礼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说,该书中的许许多多的篇章都与那时的礼制有一定关联。除此之外,该书还有不少专门记述礼制的篇章,对研究周代礼制非常重要。这些篇章有《曲礼子贡问》《曲礼子夏问》《曲礼公西赤问》等。《孔子家语》中的这些篇章有许多记载又散见于《礼记》等书,亦有不少章节不见于他书。由于《礼记》为汉儒汇编而成,其重点在于转述孔子的言论,因此,即使见于《礼记》等书的材料,其具体语境也往往被当作枝叶而任加删削。相形之下,《家语》所记则首尾完具,直接明了。无论是否见于他书,《家语》的材料都可与其他文献互相参证,从而考察孔子与早期儒家的思想,尤其是礼的思想,为我们重新考察一些悬而未决的公案提供了条件。
《孔子家语》的材料来自当年孔子的教学。孔子去世后,弟子思慕孔子,遂汇聚、整理孔子遗说,他们选出“正实而切事”的材料,编辑为《论语》,其余的便“都集录之”,汇编成为《孔子家语》。也就是说,作为材料的选编,《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后学一个个言论、事迹材料的集合,看起来就像“语录”。不过,它经过了编者的用心编排,而且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实用性,也许不少言论孔子可能常常说起。但是,《论语》的缺点在于作为言语的片断、节录,没有具体的语言场景,往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孔子家语》则不同,它不仅是专门的孔子和早期儒学的记录,在规模上也超过了儒家“四书”中的任何一部,就字数而言,它是“四书”的总和。与《论语》的简略相比,《家语》有完整的场面;与《大学》《中庸》作为专题论文相比,《家语》中的思想更为全面;《史记》记录了孔子事迹,但《家语》的记录时代更早,内容更多,更加准确。
《孔子家语》汇编成书后,孔子后学传承学习,影响越来越大。开始,由于该书内容丰富,卷帙庞大,可能单篇流行。经过辗转流传至于汉代。到汉武帝时期,孔子第十二代孙孔安国又收集散乱的材料,进行了整理,重新编辑成书。经过一个时期的私家流传,到三国时期,王肃为该书作注,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重新问世后,他的流传、整理、研究,就与历代的学术主流联系密切,对该书的真实性,对该书的价值,历来都有不同的认识。终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出土了汉代以前尤其是战国时期的思想材料,增加了研究孔子儒学的直接材料,“激活”了原来的许多宝贵文献,所谓《孔子家语》“伪书”案终于得以终结!可以说,一部《孔子家语》流传与研究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学术史的缩影。特别是《家语》在宋代疑古思潮兴起以后至今命运的起伏跌宕,密切契合了各个时代的学术潮流。
就像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具有一定的规律那样,历代对《家语》的认识也具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在经历了对《家语》的怀疑乃至否定,经过了慎重研究之后,特别是由于新材料的辅助证明,《孔子家语》成书的真相与学术价值被揭示出来,孔子儒学研究终于获得了长期失落的宝贵材料。
只要认真比较今本《孔子家语》与材料相同、相通的有关典籍,就不难发现《孔子家语》极其宝贵的价值。例如,将《家语》与大、小戴《礼记》等进行比勘,《家语》就立即显现出自己的优越性来。凡是对《孔子家语》认真研究过的学者一般都认可其重要的文献价值。有学者说:“《孔子家语》保存了一大批比较原始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地方明显地胜于其他相关古籍,具有重要的版本、校勘价值。”我们曾说:“对于今天的孔子研究来说,《孔子家语》的价值并不在《论语》之下。”《孔子家语》由于内容庞大,该书价值之高出乎我们的想象,如果说《论语》是“孔子语录”,那么《孔子家语》应该接近于“孔子选集”。
对于《孔子家语》与《论语》的关系,学者们的研究已经完全认同了孔安国《家语·后序》的说法。孔安国说,《论语》具有“正实而切事”的特点,它是从众多材料中选辑出来的孔子语录,《孔子家语》成书在《论语》之后,具有材料汇编的性质,《家语》中甚至有引述《论语》的现象。因此,比之《论语》的“纯正”,《家语》要显得“驳杂”。胡平生先生说得好:“绝大多数攻击王肃伪撰《家语》的书,都是这样先自己划定某种圣人言行的‘神圣模式’,凡有不合‘模式’的文字则必打成伪作。”如果说真有一个“神圣模式”的话,那么它一定与《论语》的“纯正”有关。不少学者研究问题,往往不顾《论语》有特定的选材标准,而以“《论语》未见”为理由,否定一些与孔子有关的事情的存在,这样的偏颇显而易见。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论语”的“论”,有“选择”“别择”的意思。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曰:“论,!借为抡。”《国语·齐语》曰:“权节其用,论比其材。”韦昭注:“论,择也。”《荀子·王霸》曰:“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照之,以观其成者也。”杨絫注:“论,选择也。”如果《论语》书名的“论”为选择之意,则《论语》应该是选自“孔子家”之“语”中的材料,是则《孔子家语》的价值不难察见。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要准确地理解孔子,要真正走近孔子,决不能舍弃《家语》,《家语》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孔子研究第一书”!(杨朝明)